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气虚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气虚证,中医病证名, 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器组织的机能减退,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形成气虚证的原因,主要有:久病、重病、劳累过度等,使元气耗伤太过;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元气生成匮乏;年老体弱,脏腑机能减退而元气自衰。

病机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而不能推动营血上荣,则头晕目眩,舌淡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则诸症加重;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

治法益气补虚,大补元气

常用中药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

常见证型1.肺气虚

临床表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法:补益肺气。

常用方剂: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补肺汤。

2.肾气虚

(1)一般肾气虚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肾益气。

常用方剂:大补元煎加减。

(2)肾气不固

临床表现: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治法:补肾固涩。

常用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或用金锁固精丸、缩泉丸。

(3)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在肾气不固基础上,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短,动则喘甚者。

治法:补肾纳气。

常用方剂: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等。

3.脾气虚(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

(1) 一般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则:健脾益气。

常用方剂:加味四君子汤。

(2) 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中益气。

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

(3) 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治法:补脾摄血。

常用方剂:归脾汤。

4.心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心。

常用方剂:七福饮加减。

5.阳(气)虚

临床表现: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治法:补阳益气。

常用方剂:参附汤。

针灸疗法选取膻中、内关、足三里、气海、三阴交,针刺补法,或加艾灸。

预防调护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温的食物,以及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转归预后气虚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如气虚而机能减退,运化无权,推动无力,可导致营亏、血虚、阳虚、生湿、生痰、水停、气滞、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同时气虚可与血虚、阴虚、阳虚、津亏等兼并为病,而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阳气亏虚证、津气亏虚证等。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明会 - 中医药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中医师承制研究生导师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