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病因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水谷失运,水湿不化。
病机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故腹胀纳少;阳虚则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阳虚不温四末,故形寒肢冷;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至肢体浮肿,渗注于下则妇女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气亏虚、寒湿内停之症。
辨证要点本证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
常用方剂小建中汤,附子理中汤。
常用中药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人参、附子、白术、干姜
针灸疗法1.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取脾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久病体虚加关元。
2.灸法: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用艾条或隔姜灸,每日一次。
预防调护少吃生冷饮食,不过用苦寒之药,在脾气虚时,就及时进行调理治疗,防止发展为脾阳虚证。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明会 - 中医药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中医师承制研究生导师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