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可分为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游走性心律、窦房传导阻滞、窦性静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过早搏动、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Q-T间期延长、几种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冠状窦心律和左房心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
分型诊治**(一)窦性心律失常**
心脏激动虽起源于窦房结,但其频率或节律有变化的心律。
1.窦性心动过速
简称窦速,指窦性心律频率超过正常范围上限。
(1)心电图特点
1)P波呈窦性(指Ⅰ、V6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倒置,Ⅱ、aVF、V5导联大多直立,同一导联P波形态相同。)P-P间距缩短,P-R间期不小于正常低限(0.10秒,婴儿0.08秒)。
2)心率大于下列范围:140次/分,1~6岁者>120次/分,>6岁者>100次/分。
3)心率过快时,P波与T波可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2)临床意义
1)运动、兴奋、紧张、疼痛、哭闹、直立调节障碍;
2)应用药物(交感神经兴奋药、副交感神经抑制药)或摄入刺激性食物(酒、咖啡等);
3)发热、感染、出血、贫血、休克;
4)器质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感染性心肌炎、各种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二尖瓣脱垂、川崎病及缺血性心脏病、风湿热及风湿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综合征、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心脏肿瘤等)、β受体功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鉴别要点窦速应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鉴别(表1)。
表1窦速与室上速鉴别
|| ||
(4)治疗病因治疗。
2.窦性心动过****缓
简称窦缓,指窦性心律频率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窦性心动过缓可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窦房传导阻滞、窦性静止、交界性或室性逸搏等。
(1)心电图特****点
1)P波呈窦性,P-P间距延长。
2)心率小于下列范围:6岁者0.16秒。
3)窦性心律不齐可伴随窦缓。
(2)临床意义多为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即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与呼吸无关的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可能为自主神经系统张力不平衡所致。亦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应用药物(副交感神经兴奋药、交感神经抑制药、洋地黄等)、器质性心脏病。
(3)治疗针对病因治疗。
(二)游走性心律
起搏点游走于窦房结内或窦房结至房室结之间,发出不规则激动。
1.心电图特点
(1)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P波呈窦性,但同一导联中P波形态略有不同,P-P间距不等(与呼吸无关);P-R间期不等,>0.10秒。
(2)窦房结至房室结间游走性心律P波呈窦性,但同一导联中P波形态有明显周期性变化,可从直立转为平坦继而倒置(与呼吸无关);P-R间期不等。
2.临床意义
同窦性心律不齐。
3.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三)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结至心房的传导时间逐渐延长(Ⅰ度窦房传导阻滞,由于窦房结除极在心电图上无标志,故无法诊断),最后窦性激动完全不能传入心房(为Ⅲ度窦房传导阻滞,与窦性静止无法鉴别)。心电图只能诊断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很常见。
1.心电图特点
(1)Ⅰ型P-P间距有“长、短、更长”的特点,即P-P间距逐渐缩短,最短P-P间距后突然P-P间距延长,最长P-P间距小于任何两个P-P间距之和。
(2)Ⅱ型长间歇中无P波和QRS波,长P-P间距为短P-P间距的简单倍数,多为二倍或三倍。
2.临床意义
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洋地黄中毒、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新生儿窦房结功能不良。
3.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四)窦性静止
又称窦性停搏,指窦房结在较长时间内不发出激动。窦性静止3秒以上。
1.心电图特点
(1)在窦性心律中出现一个较长间歇,其间无P-QRS-T波。
(2)长P-P间距与正常P-P间距不成倍数关系。
(3)在窦性静止期间,可出现交界性或室性逸搏、逸搏心律等。
2.临床意义
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新生儿窦房结功能不良。
3.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指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引起窦房结自律性和(或)传导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见于感染性心肌炎、各种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等,也有原因不明者。
1.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主要是心、脑、肾、胃肠道等各器官供血不足的症状。心肌供血不足症状为苍白、乏力、心悸、胸痛、手足发凉等;脑缺血症状为记忆力减退、头晕、晕厥等,严重者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致猝死;肾脏缺血引起少尿;胃肠道缺血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体格检查为心动过缓或过缓与过速交替出现,心脏扩大,可有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2)心电图特点
1)显著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睡眠时0.08秒)。
3)异位P’波后的QRS波形态可与窦性QRS波相同;如伴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增宽,时间>0.10秒(婴儿>0.08秒);如无QRS波者为房早未下传。
4)代偿间期多为不完全性,偶尔为完全性。
5)多源性房早:同一导联中有2个或2个以上不同形态的房性异位P’波,P’-R间期亦不等,为多源性房早。
(2)交界性早搏
1)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前无P’波,形态与窦性QRS波相同;如伴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增宽,时间>0.10秒(婴儿>0.08秒)。
2)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前有逆行P’波,与窦性P波不同(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如P’波出现在QRS波前,P’-R间期≤0.10秒;如P’波埋在QRS波中,看不见P’波;如P’波出现在QRS波后,R-P’间期0.10秒(婴儿>0.08秒),T波与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3)代偿间期多为完全性。
4)插入性室早:指在2个正常窦性心律之间,插入1个室早,其后无代偿间期。
5)多形性室早:同一导联中有不同形态的室早,其联律间期固定,为多形性室早,表示异位激动是由1个异位起搏点发出,但激动途径不同。
6)多源性室早:同一导联中有2个或2个以上不同形态的室早,其联律间期不固定,为多源性室早。
7)连发性室早:连续发生2个室早为成对室早,由于异位起搏点不同或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第2个室早与第1个可不同。连续发生3个或3个以上室早为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8)联律性室早:每间隔1个窦性搏动出现1个室早为二联律,每间隔2个窦性搏动出现1个室早为三联律,依次类推四、五联律。
9)室性并行心律:室早形态相同而联律间期不固定(相差>0.06秒);室早相互间的间距是固定的,或成倍数关系,或有1个最大公约数;常出现室性融合波,为室性并行心律。
10)R重T(RonT)现象:室早可落在窦性搏动的T波顶点附近,为R重T现象,此时恰为心室的易损期,可发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2.临床意义
健康小儿可因情绪紧张、激动、劳累、刺激性食物(茶、酒、咖啡、烟等)引起早搏。胎儿、新生儿、小婴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亦可出现早搏。有房室旁路(体表心电图正常或有预激综合征)或房室结双径路的小儿可因过早搏动诱发室上速。应寻找早搏的病因,如感染、器质性心脏病、左室假腱索、窒息、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缔组织病、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交感神经兴奋剂、麻醉剂等)。
3.鉴别要点
(1)功能性早搏①经各种检查找不到明确病因,无器质性心脏病,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②心电图早搏为单发、偶发(6次成联律、多形性或多源性、成对或3个以上早搏连续出现。④运动后心率增快时早搏增多,休息或夜间睡眠时早搏减少。运动试验后早搏增多。⑤合并“RonT”等其他心电图异常。
4.治疗要点
(1)应针对病因治疗,避免劳累和感染。
(2)功能性早搏不需治疗,需密切随访,每年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在感冒、发热、腹泻等感染时应检查心电图。
(3)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果糖二磷酸钠及磷酸肌酸钠。
(4)病理性早搏、频发、影响心输出量、患儿自觉症状明显,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较安全,副作用较小。
(七)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颤动。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上速,指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的心动过速。
(1)心电图特点
1)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室上性(房性或交界性)早搏,频率多为140~300次/分,R-R间距较规则。
2)QRS波形态与窦性QRS波相同,时间0.08秒)。
3)继发性ST-T波改变,ST段下降,T波可倒置。
(2)临床意义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有房室旁路(体表心电图正常或有预激综合征)或房室结双径路的健康小儿可因过早搏动诱发室上速。胎儿、新生儿、小婴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亦可出现室上速。少数见于感染、器质性心脏病、窒息、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交感神经兴奋剂、麻醉剂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年龄愈小,心率愈快,发作时间愈长,愈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3)鉴别要点室上速与窦速鉴别。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应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鉴别(表2)。
表2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速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