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牛蒡茎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牛蒡茎叶,中药名。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茎叶。牛蒡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具有清热除烦,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热头痛,心烦口干,咽喉肿痛,小便涩少,痈肿疮疖,皮肤风痒,白屑风。

入药部位茎叶。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归肺、心、肝经。

功效清热除烦,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风热头痛,心烦口干,咽喉肿痛,小便涩少,痈肿疮疖,皮肤风痒,白屑风。

相关配伍1、治中风,心烦口干,手足不遂及皮肤热疮:牛蒡叶(肥嫩者)一斤,酥一两。上件药以汤煮牛蒡叶三五沸,漉出,于五味中重煮作羹。入酥食之。(《圣惠方》牛蒡叶羹)

2、治喉痹水浆不入:取生恶实茎叶研,涂喉上。兼捶一茎,令头破,内喉中,差。(《圣济总录》)

3、治小便不通,脐腹急痛:大夫叶汁、生地黄汁、蜂蜜各30g。加水煎3-5沸,调滑石末3g服。(《河北中草药》)

4、治诸疮及金疮:用牛蒡叶贴之。(《卫生易简方》)

5、治急性乳腺炎:(1)牛蒡子叶9g(鲜品30g)。水煎当茶。(《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2)牛蒡鲜叶适量。捣烂外敷。(《内蒙古中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或熬膏涂。

采集加工6-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牛蒡又名鼠黏草、夜叉头、蝙蝠刺、蒡翁菜、便牵牛、饿死囊中草、疙瘩菜、象耳朵、老母猪耳朵、鼠见愁、老鼠愁。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状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常栽培。野生者,多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村镇附近。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相关论述1、《药性论》:“味甘,无毒。”

2、《新疆中草药》:“苦,微寒。”

3、《药性论》:“牛蒡单用,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治五脏恶气,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轻。又茎叶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习习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姜大成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