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雪猪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雪猪油,中药名。为松鼠科动物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Brandt)、草原旱獭Marmota bobac Miiller、长尾旱獭Marmota caudata Jacquemont的脂肪。喜马拉雅旱獭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灰旱獭分布于新疆北部。草原旱獭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新疆北部。长尾旱獭分布于新疆西部和南部。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肿痛,湿热疮毒,皮肤溃疡,臁疮,体癣。

入药部位脂肪。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经。

功效祛风除湿,解毒止痒。

主治风湿肿痛,湿热疮毒,皮肤溃疡,臁疮,体癣。

相关配伍1、治臁疮久烂:煅龟版、煅白螺蛳壳各等分,轻粉少许。共研细末。以雪猪油调搽患处。(《常见药用动物》)

2、治体癣,疮痒:雄黄、冰片各等分。用雪猪油调匀。搽患处。(《常见药用动物》)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擦。内服:浸酒,10-20g。

使用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湿热疮毒者勿用。”

采集加工于冬季捕后杀死,剥皮,剖腹去内脏,取出板油,装入雪猪胃内,挂起风干即成。

形态特征1、喜马拉雅旱獭:又名土拔鼠、搭刺不花、雪猪、哈拉、雪里猪、塔尔巴干、大旱獭。大型的地栖松鼠类。体长46-58cm,体重3-6kg。颈粗短。耳郭短圆。尾扁平而短,长约13cm,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四肢粗壮,前足拇趾退化,爪很小,其余4趾,爪长而弯曲,后足趾爪较短。吻侧毛淡棕色,有黑色须。鼻背具黑色或黑褐色斑。眼眶上缘有明显的黑色条纹。头顶黑色与棕色相混,两侧至耳基淡黄色。背面褐色与不规则黑纹相混,针毛中段苍白色,尖端黑色。喉、胸、腹部及四肢均为淡黄色,底毛全为灰黑色。臀部呈深棕黄色。尾毛与体色相似,唯尖部黑色。幼体较成体色淡。

2、灰旱獭:又名阿尔泰旱獭。大小、形态与喜马拉雅旱獭相似,但腹面色调深浓,呈深棕黄色或土棕色。体长46-54cm,重4-6kg。耳短小。足爪粗短。尾较短,13-15cm,不及体长1/3。体背淡黄色或沙黄色,间杂黑色或褐黑色。吻、颊、耳下深棕褐色。耳沙黄色。尾与体色相似,但尾端黑褐色。

3、草原草獭:体形小,长约36-49cm,重3-4kg。尾长11-12cm,约为后足长的2倍。体背淡褐色或浅锈色,间杂淡白色,绝无黑褐色。额、头顶纯褐色。耳浅橙黄色。腹面棕褐色,毛基暗褐色。尾深褐色,尾端锈褐色。

4、长尾旱獭:为大型旱獭。体长47-50cm,重4-5kg。尾较长,18.5-22cm,明显超过后足长的2倍。耳甚小,几不显露。毛被长而厚密。通体橙黄色或赭黄色,背毛毛端常染有深褐色。腹色与背色近似,但棕色较深,背腹间无明显分界。尾端黑色或赭褐色。

生长环境1、喜马拉雅旱獭:栖息于海拔2800-5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带。洞穴居,群栖。白天活动,冬眠。主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叶等。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灰旱獭:栖息于海拔2500-3500m的草原、草甸。喜潮湿。洞穴居。洞口有土丘即旱獭丘。以植物为食。仅分布于新疆北部。

3、草原草獭:栖息于地势起伏,草原与荒漠相交的边缘地区。群居。洞穴大多筑在高地或坡地上,洞口外有土丘。以草根、种子为食。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新疆北部。

4、长尾旱獭:本种为中亚高山草原地带代表种之一。栖息于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丛生处。洞穴居,亦喜群居。洞口附近有典型的旱獭丘。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为食。分布于新疆西部和南部。

性状鉴别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10-15cm,厚约1cm。质柔润。

以张大、厚实、色黄白者为佳。

相关论述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除风湿,解疮毒。治脚生痒疮,风湿肿痛,臁疮久烂及湿热疮毒等症。”

2、《中国药用动物志》:“有祛风湿,解毒的功效。主治风湿肿痛,皮肤溃疡,臁疮,湿热疮毒等症。”

3、《彝医动物药》:“主治风湿疼痛,手足拘挛。功在温经散寒,除湿通络,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蒋林 - 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