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是一种遗传性、与氨基酸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通常从赤道部开始,向中心及周边部扩展,最后累及眼底大部分,可造成严重的视功能障碍。Cutter Fuchs正式为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命名。Takk发现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患者有高鸟氨酸血症及鸟氨酸尿症。

病因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极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临床表现1.视功能障碍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患者多在10之前开始出现夜盲,随着病程进展,中心视力下降,并随年龄加大而逐渐加重。当病变累及黄斑部,视力极度减退,可仅剩光感,一般到40~50岁失明。

2.眼底改变

早期患者眼底赤道部出现边界清楚的脉络膜萎缩斑,形状不规则、边缘呈锯齿状,萎缩斑之间眼底正常。以后萎缩斑缓慢扩展,散在的萎缩斑逐渐融合成片,呈花环状,并向后极及周边部延伸扩展,亦可在视盘周围形成一个萎缩环此环与赤道部的萎缩环之间可形成一个有视功能存在的环形区域,最后眼底呈黄白色,几乎所有的眼底范围受损,仅保留黄斑区。此时眼底所见与无脉络膜症者相似。视盘呈蜡黄色或淡红色。晚期病例可出现色素增生,其间散布有针尖状结晶。另外,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盘苍白。在大多数40~60岁的晚期病例中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广泛受累,眼底外观类似于晚期无脉络膜症。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早期可以见到典型的境界清楚的回旋形萎缩区,萎缩区内脉络膜大血管清晰可见,有时早期萎缩斑外缘的色素上皮透明,并从此处可见到脉络膜血管。荧光染料向血管周围渗漏,渗漏区域比检眼镜所见病变的范围大,说明色素上皮有广泛性损害。晚期脉络膜全层萎缩后,出现巩膜强荧光。

检查1.遗传学检查

可以确定其遗传方式。血鸟氨酸浓度超过400μmol/L和OKT活性明显下降。还可以测定血浆尿氨酸水平或培养的表皮成纤维细胞中OAT的活性。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早期可以见到典型的境界清楚的回旋形萎缩区,萎缩区内脉络膜大血管清晰可见,有时早期萎缩斑外缘的色素上皮透明,并从此处可见到脉络膜血管。荧光染料向血管周围渗漏,渗漏区域比检眼镜所见病变的范围大,说明色素上皮有广泛性损害。晚期脉络膜全层萎缩后,出现巩膜强荧光。

诊断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诊断标准包括:近视、夜盲、白内障、进行性脉络膜多形态萎缩灶,ERG波幅降低或消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鸟氨酸浓度超过400μmol/L和OKT活性明显下降。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可通过检测患者和携带者血浆尿氨酸水平或培养的表皮成纤维细胞中OAT的活性来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1.无脉络膜症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晚期病例的眼底像与无脉络膜症相似在无脉络膜症晚期周边部眼底及黄斑部有细小的、天鹅绒样色素增生和带有光泽的结晶样小点,为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典型改变。

2.弥漫性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该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和色素成簇聚集始于后极部,导致早期的视力丧失。

并发症回旋形脉络膜萎缩可继发白内障,尤其是后极性白内障,几乎所有患者20岁时发展为后囊下白内障。较多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近视眼,且为进行性。此外尚可合并有其他缺陷,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白点状视网膜变性、无脉络膜症、虹膜萎缩、眼球震颤、斜视、先天性黑蒙、指蹼、幼稚症、运动失调、肌营养不良、智力迟钝、轻度脑电图异常及毛发改变及头发细而少等。

治疗补充大剂量维生素B6,维持视功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而代之以含有多种必须氨基酸而无精氨酸的饮食(如精氨酸限制性饮食),也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