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眼眶击出性骨折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击出性骨折又称眶底爆折。眼前部受到钝器撞击,眶内组织向眶尖部挤压,眼内压急剧上升,压力传至眶壁,致眶壁薄弱处发生骨折,可使眶内软组织如眶周围脂肪、下直肌和下斜肌疝上颌窦内,并被嵌顿。

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眼睑肿胀,皮下瘀血,结膜下出血,皮下气肿及眶内气肿。

2.复视为眼下直肌嵌顿于骨折缝隙所致。两眼向上看时出现此症,常于急性反应消退后出现。眼球向下移位也是引起复视的原因之一。

3.眼球下移为眶内软组织坠入上颌窦内所致,用一线在眼前水平拉直,可看出伤侧瞳孔较健侧为低。

4.眼球陷没早期因眶内水肿、出血,仅呈眼球突出,伤后数日反应消退方出现眼球陷没。主要因为眶腔增大和眶内脂肪疝入上颌窦所致,同时与眶内脂肪感染坏死、球后粘连以及眼外肌瘢痕缩短等晚期病变,也有重要关系。

5.眼球运动受限常为眼球垂直轴运动受限,发生机理尚无定论。眶内压骤增学说认为是下直肌嵌顿于骨折部位所致。

检查X线片有重要诊断价值,摄鼻颏位,鼻额位及侧位片,可发现下列病变:

1.上颌窦顶部有不正常的软组织影。

2.可见眶内组织脱入上颌窦顶部,呈悬滴吊床样阴影。

3.有时可见血液和眶底骨片突入上颌窦中。

4.眶底骨质缺损。

诊断检查眼球上转运动,若患侧眼球不能向上转动,即可确定诊断。

治疗按一般眼外伤常规处理。有皮肤裂伤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口服广谱抗生素防止感染。必要时口服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眶区肿胀。如有视神经损伤或眶骨骨折也应对症处理。

1.睫毛下切口进路

关于早期施行手术治疗,过去曾有争议,现已逐渐统一认识,即发现眼球陷没、复视和下直肌嵌顿,X线片显示眶下坠破坏,应暂观察1周,待眶部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松解已嵌顿的下直肌,回纳脱入上颌窦内的眶内软组织,并行眶底骨折复位。若观察超过3周,则伤处发生骨性愈合,手术困难。反之,凡单纯性眶底骨折无眼球陷没和复视者,可继续观察两周。如无上述症状,可行保守治疗。总之,对于手术治疗者,手术越早效果越佳。

在局麻下,于下睑睫毛下沿皮肤自然皱纹做横切口,分离眼轮匝肌至眶缘,在皮肤切口中部,缝一丝线将皮瓣向下牵引,显著眶下缘,横行切开骨膜,自眶底骨膜外进行广泛分离,探查眶底骨板,找到骨折处,松解被嵌顿的下直肌和其他眶内组织,将其拉入眶内,根据眶下壁骨缺损的大小与形状,取自体髂骨,削成瓦片形,盖于骨缺损处,进行眶底修复,手术操作须严格无菌。

2.下穹隆切口进路

在下穹隆行浸润麻醉,局麻药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沿下穹隆做切口,向内、外眦延伸,剥离内、下、外三个眶壁的骨膜。探查眶底骨质缺损,松解嵌顿的下直肌,并将其和眶内软组织一同回纳眶内。根据具体情况行眶底修复术。此进行可将眶底充分暴露,便于操作,并避免了面部瘢痕。

3.上颌窦进路

麻醉和切口与上颌窦根治术相同。凿开上颌窦前壁,吸出窦内血块,向上颌窦顶部探查,先在下直肌的嵌顿处绕缝一线,作为牵引协助剥离之用,然后将游离的下直肌向上推入眶内,尽可能使骨折片复回复位。凿开上颌窦内侧壁对孔,由此填入碘仿纱条,作为支持和固定之用。填塞物应维持10~15日。此法便于回纳眶内组织,且面部不遗留瘢痕,但对修复眶底不如以上方法便利。

4.眶-上颌窦联合进路

即鼻眼联合进路,根据取长补短原则,将上述二、三方法联合应用,使操作方便,疗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