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熊尾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熊尾草,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石生鸡脚参Orthosiphon marmoritis (Hance) Dunn的全草。分布于广东、广西。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口舌生疮,毒蛇咬伤。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微苦,性凉。

归经归心、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口舌生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具分枝,分枝纤细,茎、枝四稜形,具浅槽及条纹,被腺短硬毛,节间比叶短许多。叶卵形至阔卵形,长2-5厘米,宽1.2-3.8厘米,先端近急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近基部全缘,纸质,上面榄绿色,下面较淡,两面被短硬毛及金色腺点,侧脉4-5对,弧形,与中脉在两面微隆起,平行网脉下面多少显著;叶柄长1.8-2.8厘米,扁平,被短硬毛。轮伞花序具4-6花,组成疏而纤细的总状花序;苞片小,卵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先端短渐尖,具5条纵脉,下面被短硬毛,上面无毛,具小缘毛;花梗细瘦,花时长2.5-3毫米,果时伸长,长达5毫米,与序轴密被腺短柔毛。花萼玫红色,宽管状,长约6.5毫米,宽约1.5毫米,外面被短硬毛,具脉,内面无毛,二唇形,上唇宽圆形,边缘下延,下唇具4齿,前2齿钻形,侧2齿三角形,先端均刺状,前2齿较侧2齿长近一倍,果时花萼增大,长近1厘米,微向上弯,坚硬,脉纹明显,上唇外反。花冠白色,长约1.5厘米,外被微柔毛及腺点,内无毛环,冠筒狭,微弯,基部宽不及1毫米,自中部以上渐宽,至喉部宽约2.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约1.5毫米,宽大,具4圆裂片,下唇倒卵状匙形,长3毫米,宽2.5毫米,全缘,内凹。雄蕊4,微露出,前对稍长,花丝分离,花药汇合成1室。花柱与雄蕊近相等,先端头状,微凹。花盘前方膨大。小坚果近三棱状卵珠形,锈色,具小疣,无毛。花期7-8月,果期8月以后。

生长环境生于阴处岩石山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广西。

相关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炎症,咽喉痛。”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西林 - 教授 -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