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绣球防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绣球防风,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绣球防风Leucas ciliata Benth.的全草。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疏肝活血,祛风明目,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妇女血瘀经闭,胁肋疼痛,小儿雀目,青盲翳障,痈疽肿毒,杨梅结毒,疥癣,皮疹。

别名白元参、绣球草、蜜蜂草、紫药、蜂窝花、包团草、泡花草、小萝卜、月亮花、疙瘩草、指风草。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辛,性平。

归经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疏肝活血,祛风明目,解毒。

主治用于妇女血瘀经闭,胁肋疼痛,小儿雀目,青盲翳障,痈疽肿毒,杨梅结毒,疥癣,皮疹。

相关配伍1、治小儿痞疳攻眼,雀眼青盲,白翳遮睛:绣球防风一两,蛤粉六两(煅)。共为末,每服五分,白羊肝三钱,竹刀破开羊肝,将药入肝内,紵麻绑好,入瓦罐内,煎吃,忌盐。(《滇南本草》)

2、治疮痈肿毒:绣球防风(鲜草)30g。水煎服;或火烤取汁涂患处。

3、治皮疹:绣球防风(鲜草)煎水熏洗。(2-3方出自《云南中草药》)

4、治小孩水肿:绣球防风5-15g。水煎服。(《西双版纳傣药志》)

5、治感冒,咳嗽,百日咳,小儿疳积:绣球防风9-15g。煎服。

6、治牙龈出血:鲜绣球防风,嚼吞。(5-6方出自《红河中草药》)

7、治梅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癣疮,疥癫:绣球防风适量,外敷或外洗。(《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滇南本草》:“肝虚者忌之。”

采集加工7-10月采收,切成长约1cm的小段,晒干。

形态特征草本,从纤细须根伸出,高30-80cm,有时至1m。茎直立,或上部多扭曲,纤弱,通常在上部分枝,偶有自基部分枝,钝四棱形,微具沟槽,密被贴生或倒向的金黄色长硬毛,有时在茎基部毛被略脱落。叶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9cm,宽1-3cm,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有远离的浅锯齿,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上面贴生浅黄色短柔毛,下面沿脉上密被短柔毛,余部疏被微柔毛,明显密布淡黄色腺点,侧脉3-5对,在上面微凹陷,下面稍突出;叶柄长0.6-1cm,密生金黄色长硬毛。轮伞花序腋生,少数而远离地着生于枝条的先端,球形,径1.5-2.5cm,多花密集,其下承以多数密集苞片;苞片线形,与尊筒等长或比萼筒长,边缘较薄,上面及边缘上具淡黄色长硬毛,下面无毛。花萼管状,长约1cm,先端膨大而略折曲,外面有刚毛,下部毛被稀疏或近于无毛,上部密集,内面在口部密生柔毛,脉10,明显,齿10,刺状,从截平而略偏斜的萼口突然伸长,在果时呈星状开张,长约3mm,外被长硬毛。花冠白色或紫色,长约2.8cm,冠筒长约1cm,与萼筒等长或略伸出于萼筒,外面近喉部具微柔毛,余部均无毛,内面在中部以下具略偏斜的须毛状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仲,盔状,长圆形,外面密被金黄色长柔毛,内面无毛,下唇较上唇长1.5倍,平展,3裂,中裂片倒梯形,先端2圆裂,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内藏,前对较长,花丝丝状,花药卵圆形,2室,室极叉开。花柱丝状,略与雄蕊等长,先端极不等2裂。花盘平顶,波状。子房无毛。小坚果卵珠形,褐色。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生于山谷溪边、路旁、灌丛或草滩等处。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茎略带方形,长30-100cm,黄绿色,密被污黄色长硬毛,断面中心髓部似通草样。叶对生,暗绿色至绿褐色,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长4-9cm,宽1.2-1.8cm,边缘具锯齿及缘毛,两面被黄色短硬毛。花轮生于叶腋,近球状,直径1.5-2.5cm,苞片多数,花萼钟形,花冠唇形,多干缩。小坚果卵形,黑棕色,具浅网纹。气无,味辛、苦。

以色绿、不带根者为佳。

相关论述1、《滇南本草》:“破肝家滞结郁气,疏肝气流结,破肝血,通经闭,祛风热,明目退翳遮睛。治小儿雀眼,白翳青盲,杀疳虫。”

2、《滇南本草图说》:“主治杨梅结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洗癣疮,疥癞良。”

3、《云南中草药》:“治疮疡肿毒,皮疹。”

4、《西双版纳傣药志》:“治小孩水肿,暴发性皮疹,视物不清,眼红发干。”

附注《图谱》:“绣球防风一名,仅见《滇南本草》。……其名盖取象于花序之形状。……国内惟产滇(蒙自、昆明、广通、姚安、宾川等处)、黔,海拔1300-2200公尺间。山谷附近荒坡丛草中偶见。七月至九月,花果随之成熟。”

本品除原文所述疗效外,民间用治皮疹。适量煎汤服并煎汤熏洗。外洗还可加适量的桃叶和花椒,效良。《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介绍用本品与荆芥、菊花和煎液,洗火眼有效。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罗容 - 副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