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热带型肺嗜酸性粒细胞肺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热带型肺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不适、厌食、体重减轻、阵发性干咳和哮喘或气喘,周围血嗜酸粒细胞数显著升高,几周后可自行缓解。

病因发病与丝虫感染引起的过敏反应相关,为Ⅰ型、Ⅲ型变态反应,也可能与Ⅳ型变态反应相关。任何年龄都可发病,25~40岁是好发年龄,多为青年女性。

临床表现发病隐袭,低热(1~2周)、体重下降、衰弱、胸痛、肌肉麻木、厌食和阵发性夜间干咳、咳少量玻璃透明状黏稠痰、气喘(严重者可呈哮喘持续状态)及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体格检查,可闻呼吸音增粗或湿性啰喑、干鸣音或哮喘音。可有全身的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儿童多见。

检查1.血嗜酸粒细胞数增多,与临床严重程度和胸部CT或X线影像学改变不呈正比例,血清总IgE显著升高(>1000U/ml),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强阳性,血沉中等度增快,痰中嗜酸粒细胞数增高。通过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测定出高滴度的丝虫特异性的IgE和IgG,可作为诊断依据。

2.在淋巴结和肺中可检查到微丝虫,痰中和血中未发现微丝虫。

3.肺功能早期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者或长期未经治疗者,可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一氧化碳弥散功能下降或伴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4.半数患者心电图有异常改变。

5.胸部CT或X线影像学表现:典型者为弥漫性、较一致、边界不清的小结节、网结节和斑片状模糊阴影,直径为2~5mm,也可融合成片,多位于双侧中下肺叶,经治疗可消散,慢性者多形成纤维化,亦见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或空洞形成。

诊断1.丝虫病流行地区。

2.阵发性咳嗽和哮喘。

3.胸部CT或X线影像学表现。

4.血嗜酸粒细胞数增多。

5.丝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6.抗丝虫药物治疗有效。

治疗首选乙胺嗪(海群生),广泛用于抗丝虫感染。可直接杀伤成虫和微丝虫,其疗效对马来丝虫病较斑丝虫病好,但不良反应前者较后者重,口服吸收迅速,体内代谢,几乎全部由尿中排出。经治疗后,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