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蝎子七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蝎子七,中药名。为蓼科植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L.、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 D. Don、太白蓼Polygonum taipaishanense Kung的根茎。珠芽蓼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湖北等地;圆穗蓼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湖北等地;太白蓼分布于陕西。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活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乳蛾,痈疮肿毒,湿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吐血,衄血,崩漏,肠风下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腰痛,关节疼痛。

别名石风丹、红蝎子七、朱砂七、朱砂参、狼巴子、草河车、染布子、红粉、猴子七、野高粱、猴娃子、红三七、然波、山高粱、剪刀七、转珠莲、白粉、紫蓼、白蝎子七、土蜂子、蜂子帽、草血竭、弓腰老、拳参。

入药部位根茎。

性味味苦、涩,性凉。

归经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活血。

主治用于咽喉肿痛,乳蛾,痈疮肿毒,湿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吐血,衄血,崩漏,肠风下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腰痛,关节疼痛。

相关配伍1、治喉痛,扁桃体炎:草河车9g,蒲公英15g。煎服。

2、治痈疽疖疔,淋巴管炎:草河车12g,地丁15g。煎服或(草河车)用醋磨汁外敷。(1-2方出自《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3、治痈肿,无名肿毒:蝎子七9g,楤木根皮15g,细辛6g。共研细粉,水调敷。(《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4、治痢疾:蝎子七6-12g。开水煎服,加红、白糖适量。(《陕西中草药》)

5、治肠炎,痢疾:珠芽蓼、蒲公英各9g,委陵菜6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6、治崩漏:蝎子七、鹿衔草各9g,金丝带、太羌活、狮子七各6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磨汁涂;或鲜品捣敷。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其根茎,除去须根及杂质,洗净,晾干,切片备用。

形态特征珠芽蓼: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弯曲,黑褐色,直径1-2厘米。茎直立,高15-60厘米,不分枝,通常2-4条自根状茎发出。基生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宽0.5-3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圆形、近心形或楔形,两面无毛,边缘脉端增厚。外卷,具长叶柄;茎生叶较小披针形,近无柄;托叶鞘筒状,膜质,下部绿色,上部褐色,偏斜,开裂,无缘毛。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紧密,下部生珠芽;苞片卵形,膜质,每苞内具1-2花;花梗细弱;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2-3毫米;雄蕊8, 花丝不等长;花柱3, 下部合生,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深褐色,有光泽,长约2毫米,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5-7月,果期7-9月。

圆穗蓼: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弯曲,直径1-2厘米。茎直立,高8-30厘米,不分枝,2-3条自根状茎发出。基生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3-11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基部近心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有时疏生柔毛,边缘叶脉增厚,外卷;叶柄长3-8厘米;茎生叶较小狭披针形或线形,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鞘筒状,膜质,下部绿色,上部褐色,顶端偏斜,开裂,无缘毛。总状花序呈短穗状,顶生,长1.5-2.5厘米,直径1-1.5厘米;苞片膜质,卵形,顶端渐尖,长3-4毫米,每苞内具2-3花;花梗细弱,比苞片长;花被5深裂,淡红色或白色,花被片椭圆形,长2.5-3毫米;雄蕊8, 比花被长,花药黑紫色;花柱3, 基部合生,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黄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太白蓼:又名大红粉。与上两种的主要区别为:叶片卵状披针形或线状长圆形,长8-20cm,宽2-3.3cm,先端渐尖或钝头,基部截形或近圆形,叶柄上部有狭翅。

生长环境珠芽蓼:生于林中草地或高山草原上。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湖北等地。

圆穗蓼:生于山坡草地、山顶草甸。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湖北等地。

太白蓼:生于高山草坡。分布于陕西。

药材性状(1)珠芽蓼:根茎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的扁圆柱形,有时一端圆钝,较粗,一端较细,弯曲如虾状,长2-9cm,直径0.6-1.5cm。表面棕黑色或黑褐色,密具环节。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近平坦,灰棕色呈浅棕紫色,皮部约占断面1/4-1/3,维管束小点15-30个,排列成环状。气微,味苦、涩。

(2)圆穗蓼:根茎扁圆柱形,长3-7cm,直径0.8-2.5cm。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环纹,顶端常有茎痕及叶柄残迹;下面具有众多细根或细根痕,上面有叶柄残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粉红色至紫红色,皮部约占断面的1/6-1/5,近皮部有黄白色维管束小点27-40个,断续排列成环状。气微,味涩、微苦。

相关论述1、《甘肃中草药手册》:“止血。治外伤出血。”

2、《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血。”

3、《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止带。”“主治痢疾,腹泻,肠风下血,崩漏,白带,吐血,外伤出血。”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2、抗病毒作用。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罗容 - 副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