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葱,中药名。为兰科植物棒叶鸢尾兰Oberonia myosurus (Forst.f.)Lindl.的全草。分布于江西、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支气管炎,肺炎,肝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疮痈,骨折,外伤出血。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辛、微苦,性凉。
归经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止血。
主治支气管炎,肺炎,肝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疮痈,骨折,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1、治中耳炎:(岩葱)鲜品,捣汁滴耳。(《云南中草药》)
2、治外伤出血,疮痈:(岩葱)鲜品捣烂,加酒炒热,敷患处。《云南中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云南中草药》:“孕妇忌用。”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段晒干。
形态特征棒叶鸢尾兰,又名鼠尾莪白兰。植株常倒悬,具短茎。叶近基生,4-5枚,近圆柱形或扁圆柱形,但基部多少两侧压扁并互相套叠,肉质,常稍弯曲,长4-14厘米,粗3-5(-6)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一侧有白色透明的干膜质边缘,脉不明显,基部具关节。花葶从叶丛中抽出,长6-9厘米,圆柱形,无翅,在花序下方具多枚不育苞片;不育苞片狭披针形,长约3毫米;总状花序下垂,圆柱形,长4-6厘米,直径3-3.5毫米,具密集的小花;花苞片披针形,膜质,长2.5-3毫米,先端长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裂;花梗和子房长0.5-0.8毫米;花白色或绿白色,仅唇瓣与蕊柱常略带浅黄褐色;萼片近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3毫米,宽约0.7毫米,先端钝,背面近先端处常有刺毛状突起,脉不明显;侧萼片常略宽于中萼片;花瓣狭长圆形,与萼片近等长,宽约0.2毫米,先端钝,背面近先端处亦具刺毛状小突起;唇瓣近长圆形,长1-1.3毫米,不明显3裂;侧裂片边缘有数个不规则的流苏状裂条;中裂片边缘也有数条不规则的流苏状裂条;中央的裂条长可达1毫米以上,两侧的较短;蕊柱粗短。蒴果近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2.5-3毫米;果梗很短,长不到0.5毫米。花期果8-10月。
生长环境附生于海拔1200-1500m的林中树上或岩石上。分布于江西、贵州、云南。
相关论述1、《云南中草药》:“解毒,清热,接骨。主治锌、野荸荠、菌子、野皂角等中毒,肺炎,支气管炎,肝炎,尿路感染,中耳炎,外伤出血,疮痈,疯狗咬伤。”
2、《全国中草药汇编》:“散瘀止血,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
附注同属植物石葱(滇莪白兰)与前种的区别点为花黄色,唇瓣全缘,先端近平截,且中间凹缺。分布于台湾、广东、云南、西藏等地。在云南也同样作岩葱入药,也有用本品治疗麻风者。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罗容 - 副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