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除肠蛔虫症状外,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病因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约经2周,发育为成熟虫卵。成熟虫卵经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孵化发育为幼虫。
临床表现肠道蛔虫症常引起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或脐周腹痛。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谢产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和异性蛋白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和荨麻疹。儿童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惊等。
肠内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受到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后易使蛔虫骚动及钻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
1.胆道蛔虫症
系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难于忍受,极度不安。常伴有恶心及呕吐。腹壁软仅疼痛发作时腹壁轻度痉挛,剑突下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到小肠后,则症状突然消失。若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肝内胆管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可产生细菌性肝脓肿。当蛔虫残体或蛔虫卵长期存留胆管或胆囊时,可以其为核心,逐渐形成胆石。
2.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小儿。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病人有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壁软,可扪及大小不等粗麻绳样索状块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3.其他
伤寒或少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感染蛔虫后,蛔虫可穿破病变处肠胃壁引起穿孔,产生弥漫性腹膜炎。蛔虫向上逆行时可由鼻孔、口腔排出,或钻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并由外耳道排虫。偶尔蛔虫可到达喉或气管,引起窒息。
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检查。
治疗1.驱虫治疗
苯咪唑类化合物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常用的药物有:
(1)阿苯达唑片,商品名史克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一次吞服。疗效达90%以上。用药相对安全且有效,能够有效杀死成虫和虫卵。
(2)甲苯咪唑,早晚各1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3)左旋咪唑,一次服用,本药驱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较枸橼酸哌嗪为优,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早期妊娠、肝、肾疾患应慎用。
(4)噻苯咪唑,早晚各1次,连服3天,此药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5)噻嘧啶,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晚1次顿服。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6)驱蛔灵,又称枸橼酸哌嗪,睡前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加服泻剂。副作用轻,偶有眩晕、呕吐、头痛等。此药已渐少用。
2.并发症治疗
(1)胆道蛔虫病①阿托品、氯丙嗪或杜冷丁解痉镇痛;②腹痛缓解后再进行驱虫治疗;③及时采用抗生素控制胆道感染。
(2)蛔虫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者,先用内科治疗包括镇静、解痉、止痛及胃肠减压,待腹痛缓解后再进行驱虫。出现完全性梗阻时,应手术治疗。
预后蛔虫寄生在体内一般多在1~2年内即死亡,也就是说,如果感染了蛔虫病,不经任何治疗,只要做到不再重复感染,过1~2年虫体可自行排出。另一方面,蛔虫病虽经有效的治疗,但如果不注意卫生,使虫卵再进入人体,两个月后在肠道内又会发育为成虫。
预防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常剪指甲,不吮手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