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岩豇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岩豇豆,中药名。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吊石苣苔Lysionotus carnosus Hamsl.的全草。分布于贵州、广西及云南。具有散风止咳,化食消积之功效。常用于风寒咳嗽,小儿疳积,外伤出血。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辛、微甘,性平。

归经归肺、脾经。

功效散风止咳,化食消积。

主治风寒咳嗽,小儿疳积,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1、治咳喘或风寒咳嗽:岩豇豆30g。煎水服。(《贵州草药》)

2、治小儿疳积:岩豇豆、小夜关门各9g,鸭公头叶3g,瓷瓦灰1g。调水蒸猪肝吃。(《贵州草药》)

3、治九子疡(瘰疬):岩豇豆30g,天南星15g。研末,用甜酒糟炒后敷患处。(《贵州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敷。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肉叶吊石苣苔,又名蒙自吊石苣苔。小灌木,高4-30cm。幼枝常具短毛。叶3,轮生或对生;叶柄粗,长1-4m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5cm宽1-2.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少数牙齿,侧脉3-4对,极不明显。花序腋生,有1-2花;花梗长5-12mm;苞片对生,披针形,疏被短毛或近无毛;花萼5深裂至基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或紫色,长约3cm,檐部二唇形,上唇长约3mm,2裂,下唇长约7mm,3裂近中部;能育雄蕊2,无毛,花丝线形,花药相连,退化雄蕊3;花盘杯状,边缘有牙齿;雌蕊长约2cm,无毛。蒴果线形,长约6cm,宽约2mm。种子纺锤形,有柄,先端有1长毛。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地林中树上或石上。分布于贵州、广西及云南。

性状鉴别常绿小灌木。匍匐茎灰色,圆柱形,有纵皱纹,节膨大,常附有不定根,节间长短不一;质脆,折断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中心有空隙,叶多数3片轮生,革质,灰绿色或灰棕色,狭卵形或狭矩圆形,长3-5cm,宽0.8-1.2cm,基部钝,中部以上有锯齿3-5对,下部全缘或微波状,主脉下凹,侧脉不明显,叶柄短。花淡红色,腋生或顶生,聚伞花序。蒴果条形。气微,味苦涩。

以叶多、茎细者为佳。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2、祛痰、平喘和止咳作用。

现代应用复方岩莲片: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

相关论述1、《贵州草药》:“驱风,止咳,生肌,止血,补虚,软坚。”

2、《广西本草选编》:“宣肺止咳,止血生肌。主治感冒风寒,慢性气管炎,劳伤吐血,产后腹痛,小儿疳积,外伤出血。”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晋丽 - 教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