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人类亲T细胞病毒(HTLV)是致瘤性RNA病毒,属慢病毒亚科,可分为HTLV-Ⅰ型和HTLV-Ⅱ型。近来发现该病毒在人类可引起多种疾病:HTLV-Ⅰ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热带痉挛性截瘫/HTLV相关性脊髓病等;HTLV-Ⅱ与T-多毛细胞/巨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相关。

病因HTLV属反转录病毒,含有RNA和反转录酶,是致瘤性RNA病毒。在电镜下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100纳米,其内部核心由结构蛋白组成、核壳与基质(亦称为P15、P24和P19GAG蛋白)围绕着病毒RNA及多聚酶,外层为病毒包膜糖蛋白(表面和跨膜糖蛋白,分别称为GP46和GP21)镶嵌在双层脂质膜中。病毒基因组为30S-35S正股单链RNA,长度约为10kb,具有反转录酶活性。基因组按照从5’→3’端次序排列为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和tax、rex两个调节基因,两端为LTR(长末端重复序列:RU5,U3)。HTLV-I和HTL-Ⅱ总序列中有65%核苷酸同源性,但在LTR序列中同源性最低(30%),而在3’tax/rex调节基因中是最高(75%~80%)。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不定,长者可于感染HTLV后需数年至数十年才出现临床症状。近来发现与HTLV相关性疾病较多。

1.健康带病毒状态

在成人ATL高发区人群中,可测出HTLV-Ⅰ抗体,从HTLV-Ⅰ抗体阳性的淋巴细胞培养中分离出HTLV可达95%~98%,因而抗体阳性均为HTLV携带者。

2.成人ATL

主要由HTLV-Ⅰ所引起。根据临床表现,Shimoyama将其分为4个亚型。

(1)隐袭性ATL 其特征为异常T细胞占外周血中正常淋巴细胞总数的5%或稍多些,并伴有皮肤损害,偶可累及肺部。但无高钙血症、淋巴结病或内脏损害。血清LDH(乳酸脱氢酶)水平可有升高。此型进展较慢,常可延续数年。

(2)慢性ATL 其特征为淋巴细胞绝对数增多(4×109/L以上),并伴T淋巴细胞增多症(超过3.5×109/L),血清LDH升高达正常值2倍。且有淋巴结病、肝脾肿大、皮肤及肺部受损等表现。无高钙血症、腹水及胸膜腔积液,或中枢神经系统、骨或胃肠道受损的存在。

(3)淋巴瘤性ATL 无淋巴细胞增多的淋巴结病。必须有组织病理学证实为淋巴瘤。

(4)急性ATL 包括一些留下来的及有白血病或伴血液中有白血病细胞的高度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现的患者中发生。常见有高钙血症、溶解性骨损伤和内脏损害。可以从隐袭性或慢性期病程中任何阶段转变为急性型。

3.T多毛细胞/巨粒细胞白血病与HTLV-Ⅱ相关

常见有发热、贫血及脾肿大为其特征。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及腹水等外周血及骨髓可找到多毛细胞并有高水平的TNF-α(α-干扰素)等。

4.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多见于40-50岁HTLV-Ⅰ感染者,可表现有软脑膜病变症状,如脑膜刺激症状、神志改变等;脊髓病变症状,如下肢无力、趾端麻木或感觉丧失及下肢强直性瘫痪等。

检查1.细胞学检查

可作外周血或骨髓细胞学检查。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依据是发现其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即中等大小的异常淋巴细胞,胞质较少,无颗粒,有时含空泡。急性型ATL可见细胞核不规则,呈多形状改变,扭曲畸形或分叶状,称为花细胞;慢性型可见典型的核裂细胞;隐袭型也可见有特征性的细胞形态。

2.血清HTLV-I/Ⅱ抗体检测

目前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明胶颗粒凝集反应(GPA)、放射免疫测定(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蛋白印迹试验(WB)。抗原常用HTLV感染细胞系裂解物、纯化的病毒体、合成多肽或重组多肽等,其中ELISA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3.HTLV病毒颗粒及其抗原检测

取ATL患者或HTLV携带者新鲜血液分离的外周淋巴细胞,经处理培养后,用电镜观察细胞的病毒颗粒或用免疫荧光法检查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

4.HTLV的PCR法检测

选择HTLV的gag、pol、env基因中保守区设计HTLV-I和HTLV-Ⅱ的公共引物和探针,进行PCR反应。

5.脑脊液检查

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取其脑脊液检查。一般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达2.1g/L,γ球蛋白水平高。有高滴度HTLV抗体,并有淋巴细胞和ATL样细胞。

诊断成年人如同时患有成熟T细胞淋巴瘤,高钙血症和(或)黏膜损害,尤其是对来自HTLV高危人群或地方性流行区的患者,应考虑ATL的诊断。诊断依据为血清HTLV-I抗体阳性、血或活检组织白细胞中发现HTLV-I前病毒。

治疗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及抗病毒药物,ATL预后极差,甚少。自行缓解慢性型多在诊断明确后几年内死亡。在急性期ATL患者可接受化学治疗,如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但常规治疗收效有限。核苷类似物——脱氧肋间型霉素对有些病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