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是儿童期消化道常见的寄生虫,是儿童期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蛔虫症是我国人体最常见的肠寄生虫病之一,以学龄儿童多见,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蛔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近10余年来由于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预防措施的建立发病率大大下降。
蛔虫外科病中以蛔虫肠梗阻最常见,多因口服不足量驱虫药(特别是山道年)及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如发热、腹泻等引起蛔虫聚集成团而阻塞肠腔造成梗阻。阻塞部位以回肠末端最多见,但可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分。
病因正常情况下蛔虫寄生于空肠和回肠,当寄生宿主机体环境和肠管功能紊乱时,如发热、呕吐、腹泻、饮食不洁、吃生冷及刺激食物过多、驱蛔虫方法和药剂用量不足时,使蛔虫体受刺激,兴奋性增高,在肠道内增强活动,并相互扭结成团,严重者阻塞肠腔造成肠梗阻。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脐周围阵发性腹痛与呕吐可吐出蛔虫。
1.腹痛
大多数初起腹痛为阵发性,且较轻,懒活动不愿进食,能说清腹痛在脐周。病情进展后腹痛为持续性,精神差面色青灰,烦躁不安,有的大声哭叫。
2.呕吐
伴随腹痛后多数有呕吐,呕吐物多为为内容物,肠梗阻晚期为黄绿色胆汁样物或粪样物,肠坏死时可呕吐咖啡样物,约2/3患儿有呕吐蛔虫病史。如同时伴有血便提示肠较窄可能。
3.便秘
多数有便秘,少数仅初期有少量大便或排少量蛔虫,有的肠阻塞严重致缺血、坏死、出血,而排出少量血便。如年龄在2岁以下,需与原发性肠套叠鉴别。病情进展后完全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
4.腹部肿物
腹略胀而软,本病多可触及多数活动性细索条样包块物,且有时按压肿物可变形,变更部位或分为数个。这与小儿肠套叠的包块有一定鉴别意义,早期诊断多无困难。晚期腹胀严重时诊断较困难当蛔虫团块久不散开或蛔虫已死亡,蛔虫分泌的毒素刺激肠壁而产生肠痉挛、肠道完全梗阻而膨胀、缺血、坏死,甚至穿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此时除以上症状加重外还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血象高、脱水、酸中毒,甚至中毒休克状态。
5.肠梗阻
蛔虫团肠扭转则呈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的症状,患儿突然有剧烈腹绞痛、呕吐,偶有血便,但一般量不太多。患儿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常有中毒症状:高热脱水、腹膨胀伴压痛及肌紧张,偶可触及肿物,病情常很危重。X线腹部平片呈部分性机械性肠梗阻征。梗阻部位多可见卷曲在肠腔内的蛔虫影(互相扭结为一堆“粗绒线团”样阴影),表现为完全性低位小肠梗阻,可有绞窄或可疑绞窄的X线征部分肠梗阻者肛门仍可排气。
治疗不完全性或早期完全性肠梗阻,全身情况良好者均可先用非手术治疗,大部分病例可获痊愈。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驱虫等。如经保守治疗,虫团持久不见消散、虫团较大、坚实并有压痛或腹胀、全腹紧张压痛,疑有肠穿孔、肠坏死,以及肠扭转者,应采取手术治疗。术前须积极准备,纠正脱水及休克,然后进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解痉 阿托品口服或肌内注射,使肠管放松,以利于虫体舒展、蛔虫疏散,缓解梗阻。
(2)豆油或花生油 儿童60ml口服,可使蛔虫团松解,缓解症状,症状消失后1~2天再驱虫。
(3)驱虫 待中毒症状消退后再用驱虫药物。忌用兴奋性驱虫药,选用麻痹虫体的药物:哌嗪(驱蛔灵)口服。氧气驱虫应在早晨禁食进行,经胃管输入,氧量按100~150ml/岁计算,注入速度不宜太快,总量在20~30分钟注完,每日观察排虫情况,如无排虫可重复输氧2~3次。
(4)其他 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有发热或白细胞增高者,适当应用抗生素。其他对症与支持疗法。
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①有腹膜炎症状,腹腔穿刺阳性。②腹痛阵发性转为持续性并进行性加重,呕吐频繁。③腹胀较重,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经治疗4~8小时无好转。④便血。⑤体温突然上升,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⑥X线检查示完全性梗阻或有气腹者。⑦腹部肿物硬且大又多,估计包块不能自行散开,临床症状较重者。⑧蛔虫性肠扭转一旦确诊即应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 一般选用单纯肠切开取虫、穿孔修补,若肠管坏死即行肠切除。不论单纯取虫或肠切除均应把蛔虫取尽不宜将蛔虫挤入结肠,以防蛔虫再次聚集成团造成梗阻。仔细检查腹腔,取出进入腹腔所有蛔虫,以免发生蛔虫性肉芽肿,关腹前彻底冲洗腹腔,放置引流。
预后集体儿童机构可定期集体驱虫,积极治疗带虫者,消灭传染源。秋冬季驱虫,3个月后复查,虫卵阳性者再驱虫1次。做好粪便管理,实行高温堆肥,减少地面污染。消灭苍蝇、蟑螂等传染媒介,搞好环境卫生,不随地大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常剪指甲,生吃瓜果要洗烫等好习惯。克服吮手、咬指甲等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