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金钟茵陈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金钟茵陈,中药名。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全草。遍布全国各地。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肠炎痢疾,小便淋浊,痈疽丹毒,尿血,便血,外伤出血,痛经,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关节炎。

别名黄花茵陈、吊钟草、灵茵陈、吹风草、五毒草、徐毒草、鬼麻油、刘寄奴、铃茵陈、土茵陈、角茵陈、罐儿茶、山茵陈、金花屏、黑茵陈、铁杆茵陈、山芝麻、罐子草、北刘寄奴、节节瓶、草茵陈、壶瓶草、野油麻、山芝麻秧、山油麻、黄头翁、锁草、蜈蚣草、八角茵陈、芝麻蒿。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凉。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祛瘀止痛。

主治湿热黄疸,肠炎痢疾,小便淋浊,痈疽丹毒,尿血,便血,外伤出血,痛经,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关节炎。

相关配伍1.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阴行草30g。煎服。(《安徽中草药》)

2.治肠炎、痢疾:阴行草30g,委陵菜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淋浊:刘寄奴15g,白茯苓12g。水煎。(《吉林中草药》)

4.治热闭,小便不利:阴行草30-45g。水煎,调冬蜜服,日服1-2次。(《福建民间草药》)

5.治白带:阴行草30g。水煎,冲黄酒,红糖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6.治感冒,咳嗽:阴行草9-15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7.治刀伤出血:刘寄奴适量。焙干,研末,敷患处。(《内蒙古中草药》)

8.治创伤疼痛: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9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9.治烧烫伤肿泡流水、局部皮肤灼焦:刘寄奴、生地榆、大黄各等分。共研细末,香油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10.治脚癣:鲜阴行草适量。水煎洗患处。(《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炮制采集加工8-9月割取全草,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抢水洗净,稍润,切成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形态特征阴行草:一年生草本,高30-70cm。全株密被锈色短毛。根有分枝。茎单一,直立,上部多分枝,稍具棱角,茎上部带淡红色。叶对生;无柄或具短柄;叶片二回羽状全裂,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约8mm,宽1-2mm。花对生于茎枝上部,成疏总状花序;花梗极短,有1对小苞片,线形;萼筒长1-1.5cm,有10条显著的主脉,萼齿5,长为筒部的1/4-1/3;花冠上唇红紫色,下唇黄色,长2-2.5cm,筒部伸直,上唇镰状弯曲,额稍圆,背部密被长纤毛,下唇先端3裂,褶襞高拢成瓣状,外被短柔毛;雄蕊4,二强,花丝基部被毛,下部与花冠筒合生;花柱长,先端稍粗而弯曲。蒴果宽卵圆形,先端稍扁斜,包于宿存萼内。种子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及草地上。遍布全国各地。

饮片性状茎、叶、花混合的段片状。全体灰褐色,密被锈色或黄白色短柔毛。茎圆形,具对生的分枝痕或叶柄痕,质硬,断面有黄白色髓。叶片皱缩卷曲,破碎,黑绿色或黑褐色。花萼筒状,宿存,黄棕色或黑棕色,有明显的10条纵棱,先端5裂。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1.保肝利胆作用

2.降低血清胆固醇

3.抗菌作用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肠炎,胆囊炎,痢疾,痛经,闭经,尿血,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和生漆过敏性皮炎等。

相关论述《淮南本草》:“味苦,性寒。”

《山东中草药手册》:“苦,温。”

《贵州草药》:“性凉,味苦、辛。”

《淮南本草》:“利小便,疗胃中湿热,痰发黄,或眼仁发黄,或周身黄肿,消水肿。”

《植物名实图考》:“治饱胀,顺气化痰,发诸毒。”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活血、通经、止血剂。主治刀伤出血,出血性下痢。”

《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利尿。治小便短赤,黄疸,肝炎。”

《山东中草药手册》:“破血通经,止血。治妇女痛经,瘀血经闭,尿血,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主治创伤性出血,便血,尿血,尿路结石,产后瘀血腹痛,关节炎。”

《吉林中草药》:“行瘀,通淋。治淋浊,淋痛。”

附注同属植物腺毛阴行草Siphonostegia lueta S. Moore 全草亦同等入药,功效相似。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广东。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柳萍 - 硕士,副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