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肺炎(infantile chronic pneumonia)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小儿肺部炎症。近年来小儿急性肺炎病死率正在降低,但重症肺炎患儿有时未彻底恢复、复发及演变成慢性肺炎者颇不少见,慢性肺炎的特点是周期性的反复和恶化,往往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及时防治小儿慢性肺炎非常重要。
病因1.营养性疾病
各种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如维生素A)缺乏,微量元素(锌、铁)等缺乏的患儿,因常合并有免疫功能减低而易发生肺部感染。
2.呼吸道异物
深入支气管的异物,特别是缺乏刺激性而不产生初期急性发热的异物(如枣核等),可被忽视而长期存留在肺部,形成慢性肺炎。
3.肺部疾病未痊愈
重症肺炎或肺结核未彻底恢复患儿,长期不愈,易引起慢性肺炎。
4.先天性气管、支气管、肺发育异常
如气管、支气管软化、先天性肺囊肿等,常常感染后迁延不愈,引起慢性肺炎。
5.纤毛功能障碍
原发性或继发性呼吸道纤毛功能异常可致肺慢性炎症。
6.先天性心脏病
特别是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易引起肺内病变迁延不愈,致慢性肺炎。
7.免疫缺陷
包括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补体缺乏及白细胞吞噬功能缺陷等,皆可致肺炎反复发作,最后变成慢性。
8.反复吸入
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食管内容物吸入而致反复吸入性肺炎。
临床表现慢性肺炎的特点是周期性的反复和恶化。由于病变、年龄和个体的不同,症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症状是咳嗽、咯痰。有些患儿无明显体征,几乎没有咳嗽,仅在跑步和上楼时容易气喘。病情恶化可出现呼吸功能不全,表现为发绀和呼吸困难。并由于肺活量和呼吸储备减少等,引起胸廓变形和杵状指(趾),由于肺气肿、肺功能不全而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右心负担加重,最终可能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
检查1.血象
可有贫血,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多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2.血生化
可有肝功能受损。
3.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可有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
4.病原学检查
可采用痰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培养、肺穿刺培养、病毒抗原、病毒抗体、病毒分离、免疫学检查及PCR技术等多种手段寻找病原。
5.免疫功能检查
必要时进行相应免疫功能检查。
6.X线
胸片显示在两肺中下野及肺门区肺纹理增多,可出现小泡性肺气肿,同时还可伴有实质性炎症病灶,肺门阴影可增大,随病变的发展还可发生支气管扩张,右心室肥大及肺动脉段突出等肺源性心脏病的X线征象。
7.心电图
有肺源性心脏病时,心电图表现顺钟向转位,P波高尖,QRS综合波多数出现右心室肥厚图形等改变。
8.其他检查
有条件可做支气管镜、胸部CT、肺穿刺活检等检查。
诊断在本病的诊断中病史极为重要,往往曾反复发生鼻窦炎、支气管炎或肺炎,或曾患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或腺病毒肺炎,确定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X线检查,如同普通肺炎的诊断一样,慢性肺炎需要从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胸部X线检查等诸方面进行诊断。由于不同类型的慢性肺炎各有其自己的特点,诊断时还应考虑其各自的特殊性。值得提出的是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其治疗原则截然不同,因此,明确肺炎的病原微生物是诊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对肺炎治疗之前应明确病原,以便有针对性选择药物。
鉴别诊断要特别注意与结核病鉴别,反复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或传染病后肺部感染迁延不愈的历史,以及排出脓样痰等,多见于慢性肺炎,结核菌素试验和X线检查,肺门及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可协助诊断。
并发症肺气肿、肺功能不全、肺源性心脏病和肝功能障碍,以及贫血等。
治疗对本症的治疗需长期采取综合措施治疗。治疗要点如下:
1.加强营养
慢性肺炎多合并有慢性疾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等,此时应全面治疗,否则肺炎仍易复发。供给富有营养及维生素的饮食。积极治疗营养不良及佝偻病等。
2.锻炼体质
经常做户外活动;增强机体的耐寒性;室内宜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
3.中医疗法
主要是补益全身和恢复肺功能。
4.清除病灶
如有鼻窦炎及支气管扩张等并存时,应采取适当治疗,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5.其他疗法
雾化吸入适当的抗生素,反复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预后慢性肺炎如不能彻底治愈,常致营养障碍、体质下降,更致病情迁延,最终发生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而危及生命。
预防急性肺炎病理的恢复比临床恢复晚,因此,在重症肺炎的恢复期应进行理疗和体操,积极治疗并发的佝偻病和营养不良,并于出院后随访和继续治疗,直至彻底痊愈为止。此外,婴幼儿时期应设法预防麻疹、百日咳、流感和腺病毒感染,对慢性鼻窦炎及反复发生的支气管炎,也应积极防治,有免疫缺陷的患儿可采用免疫促进疗法,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胸腺素或中药治疗,必要时可采用骨髓移植以重建免疫功能,防治反复感染及慢性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