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性纤维性变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国外统计本病的发生率每1000~5000人中可见1例。本病具有明显的种族性和地区性。
病因病因尚不十分明确,通常认为系基因缺陷性,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单基因或多基因异常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有致病基因在纯合状态下(rr)才发病,在杂合状态(Rr)由于有正常的显性基因R存在,所以致病基因r的作用不能表现出来。但这样的个体虽不发病,却能把致病基因r传给后代,成为携带者。具有遗传因素的后代,胰腺囊性纤维性变的发生概率高达25%,男女总概率相等。
临床表现开始出现症状都在一岁之内,有些病例在新生儿期就有大量粪便,胎粪可呈黏稠胶状如油灰样的黑色物质,与肠壁紧密黏着,引起胎粪性肠梗阻或腹膜炎。有些则数月后才出现显著的脂肪泻。患儿的食欲良好,体重仍不增加,生长缓慢。粪便的量多,不成形,臭味特重,每天3~6次。有些患儿可发生肝硬化,并继发低蛋白血症、水肿、贫血、眼干燥症及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经常有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严重者发生气胸或咯血,晚期常见呼吸衰竭、肺心病及心力衰竭。患儿的汗液、泪液及唾液内的钠和氯化物含量增多。出汗时水及电解质大量丢失,易致虚脱。
检查1.影像学检查
(1)腹部X线平片显示,梗阻上端小肠扩张充气或有液平,胎粪中有散在的小气泡(肥皂泡征),即为典型的胎粪性肠梗阻征象,为胰腺囊性纤维性变患者的重要依据之一。伴有胎粪性腹膜炎患者,平片上尚可见细条或斑片状钙化影。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吞服造影剂后,造影剂呈节段或团块状分布,肠管粗细不均,小肠黏膜粗乱。
(2)胸部X线平片可见局限性或较广泛的肺大疱、肺气肿、肺不张、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改变。
(3)B超和CT成像显示胰腺缩小,表面不均,广泛纤维化,胰腺导管囊状扩张。所见肝脏缩小、硬化,肝内胆管扩张伴结石。胆囊缩小,脾脏增大。
2.内镜检查
(1)腹腔镜检查将可窥见胰腺变硬纤维化、表面不规则结节状,脂肪变性引起的肝脏肿大,局灶性或弥漫性胆汁性肝硬化。
(2)纤维十二指肠镜或可见食管静脉曲张、十二指肠液黏稠,ERCP造影显示胰腺管节段性囊状扩大。
(3)直肠镜可见隐窝宽大、扩张,滞留较多的稠厚黏液。
3.病理学检查
在B超或CT导引下作胰腺、肝穿刺活检,较为安全。显微镜下胰腺腺泡及腺管被嗜伊红物质所堵塞,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呈胆汁性肝硬化病变和结石形成。
诊断临床上有消化道吸收不全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同时存在的病例,应考虑此病的可能:
1.90%的病例有脂肪泻及营养不良。十二指肠液中各种酶缺乏,胰蛋白酶缺乏。
2.阻塞性肺气肿及双肺慢性支气管肺炎且反复发作。
3.汗液内氯化物及钠明显增高。
4.有家族史。
5.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肝穿活检为胆汁性肝硬化及胆结石形成。
治疗1.内科处理
(1)改善胰腺功能适当服用胰酶有助于食物吸收,症状严重者应适当增加胰酶制剂的剂量。注意调整婴幼儿饮食,给予低脂肪、中等量糖类、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如服用中链三酸甘油酯、水解蛋白、葡萄糖、多种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应给双倍剂量)、微量元素制剂、盐类。病情严重者可给要素饮食或肠道外营养。
(2)防治肺部感染鼓励咳痰、体位引流,蒸汽吸入和超声雾化(加适量胰蛋白酶)吸入有助于黏稠痰液排出。若有大量黏液堵塞支气管,需行气管吸痰或支气管镜灌洗。一旦出现咳嗽、气促、体温上升,显示呼吸道感染,可根据口腔拭子和痰培养及其药敏试验选择用药,一般需连续给药10天左右。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是其致死性原因,应及时采用环丙沙星、羧苄西林,头孢哌酮等广谱抗生素。
(3)不完全性胎粪性肠梗阻可采用加有胰酶的等渗盐水、平衡液灌肠,口服山梨醇、甘露醇等轻泻剂。少年患者可应用10%N-乙酰半胱氨酸口服;或10%N-乙酰半胱氨酸加胰酶制剂灌肠。
(4)其他1%~2%儿童患者合并糖尿病,成年人可上升至13%,需用胰岛素治疗。有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应保肝利胆。
2.外科手术
(1)肠梗阻完全性胎粪性肠梗阻,合并肠扭转、肠坏死肠穿孔者均需要手术治疗。对胎粪性肠梗阻,可采取切开取粪块肠造口、肠切除方法解除梗阻。
(2)门静脉高压症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儿童,应及时施行门-体静脉分流术。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有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