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草根,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墙草Parietaria micrantha Ledeb.[P. debils Forst.var.micrantha (Ledeb.)Wedd.]的根。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拔脓之功效。常用于痈疽疔疖,乳腺炎,睾丸炎,深部脓肿,多发性脓肿,秃疮。
别名田薯、白石薯、软骨百薯、石薯、指甲薯、细叶贯菜子、水萝卜。
入药部位根。
性味味苦、酸,性平。
归经归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拔胶。
主治用于痈疽疔疖,乳腺炎,睾丸炎,深部脓肿,多发性脓肿,秃疮。
相关配伍1、治痈疽疔疖:墙草鲜根,捣烂调蜜摊在消毒纱布上,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2、治风毒流注(多发性脓肿):墙草鲜块根、南岭荛花鲜叶各等量,捣烂外敷。(福建晋江专区《中草药手册》)
3、治背痈:墙草鲜根、紫花地丁各30g,酌加地瓜酒炖服;另取墙草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4、治背痈,秃疮,睾丸炎,脓疡:墙草鲜根30g。水煎服。(《实用中草药》))
5、治足底挫伤瘀血或脓肿(俗名重底):墙草根、葱头、石灰同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多为鲜用。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长5-30cm。茎肉质,细弱,近直立或平卧,生柔毛,多分枝,稀不分枝。叶互生;叶柄细,长0.2-1.5cm;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0.5-3cm,宽0.3-2cm,先端微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两面疏生短毛,钟乳体点状;基生脉3条。花杂性,有短柄,1或数朵生于叶腋;苞片狭披针形;两性花直径约1mm,花被片4,狭椭圆形,雄蕊4,与花被片对生;雌花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瘦果卵形而扁,长约1mm,光滑,黑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700-3500m的山坡阴湿处或石隙间。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相关论述1、《全国中草药汇编》:“拔脓消肿。主治脚底深部脓肿,痈疽,疔疖,多发性脓肿。”
2、《福建药物志》:“治乳腺炎。”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徐晶 -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辽宁中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