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峡地处广东省雷州半岛与海南省之间,是中国三大海峡之一。海峡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9.5公里,最窄19.4公里,平均宽度29.5公里。海峡南北两岸岸线呈锯齿状,岬角、海湾相间。北岸自东向西分布有红崖角、排尾角、屿角、教尾角。岬角由玄武岩构成,其间组成红坎湾、海安湾和教尾湾。琼州海峡是广东海区与北部湾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沟通北部湾和南海中、东部的海上走廊,也是广州、湛江至海南、广西以及越南的海上交通捷径。1
地理位置琼州海峡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省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邻南海北部,跨越北纬19°52′~20°16′,东经109°42′~110°41′,即北起雷州半岛西端的灯楼角至南端的博赊角,南到海南岛的临高角至木栏头,东西总长103.5千米,最宽为39.6千米,最窄处仅19.4千米;海域面积约为237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为114米。
琼州海峡的划分:东边从广东省徐闻县的山狗吼角与海南省文昌县木栏头连线的中点(东经110°36′06″,北纬20°17′42″),向西经海安湾1号灯标与海口湾1号灯标连线的中点(东经110°15′24″,北纬20°09′24″),再向西至徐闻县灯楼角灯标与海南临高角连线的中点(东经109°48′54″,北纬20°07′00″)。以上各点的连线,以北为广东省管辖区域,以南为海南省的管辖区域。
琼州海峡是中国的三大海峡之一,是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交通咽喉,也是北部湾与南海北部的最佳通道,其南岸有铺前、马村、海口等主要港口。
自然环境气候琼州海峡终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台风频繁。海峡年平均气温为2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为38℃~40℃,最低气温为28℃。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5~10月为雨季,多雷暴骤雨;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终年无雪。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11月至次年3月为强风季节,东北风时间长,次数多。全年东北风最多,频率占18%左右。海峡受台风影响主要在5~10月份,其中以8~10月份最多,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次数为3~4次,台风是该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质地貌琼州海峡位于雷琼断陷区南部,基底呈现凸凹相间的特征。海峡两岸的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延伸到海峡内,与近东向断裂交汇。琼州海峡所在地段并非雷琼断陷区的沉降中心,地形非常复杂。由于东西部受潮流的影响和峡底湛江粗地层的出露,海底沉积物类型的平面分布变化迅速,除现代沉积物外,还有平固结的早期沉积和风化的基岩碎块。基底覆盖着含有孔电化石和海绿石的海相上第三系(岩性为灰绿色粉砂质粘土),上第三系厚度为1500~1600米。上第三系上覆盖以杂色砂砾、砂、粘土互层为特征的下更统。顶部为风化粘土层,下更新统上覆盖1~4层的火山岩。
海峡地形有规模稍大的凸起和洼地断续分布,但海底地形大体上仍有自南北两岸向海峡中部变深的规律。沙流携带泥沙入海和海峡潮流携带泥沙的综合作用使得琼州海峡泥沙运动复杂化,从而引起地貌季节性的变化。尤其是南岸特征较为明显。冬季,东北风浪将浅滩泥沙搬向海岸、淤高岸堤和沙嘴,使一些河口和潮汐涌道口淤浅甚至堵塞。夏季,台风浪侵蚀沙堤、沙嘴,部分泥沙被强浪冲越沙堤和沙嘴顶部而于潟湖淤积。有时,一次台风过程侵蚀沙堤10米,淤填潟湖达17米;部分被侵蚀的泥沙被带到水下,淤高成滩,有时台风浪暴潮和台风洪水的冲刷作用使河口、潮汐通道加深和加宽。
风浪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多北至东北风,平均风力3~4级,轻至中浪;强冷空气影响时,多阴雨天气。风力5.6级,大浪与巨浪。6~9月,多东南风,平均风力3级,小至轻浪;热带风暴袭击时,阵风8级以上,最大l2级,多出现巨浪与狂浪,浪高曾达8米以上。4、5、10月,风、浪方向不定,多为轻浪小涌。
1~4月,早晚或夜间多雾,月平均雾日5~7天,最高月达l7天,连续雾日一般2~3天,最长8天。
水文琼州海峡太阳辐射强,故海水温度高,年平均表层水温为25℃~27℃,2月份为20℃左右,8月份为30℃左右,表层盐度在30‰左右,海水透明度为5米左右。
琼州海峡的潮汐属不正规日潮混合潮型,潮差小,通常为1米左右。受台风影响时,潮差增大,沿岸最大潮差可达3~4米。海峡潮流属规则周日潮流,为往复流性质。中部潮流流速一般为4~5节,东西口为3~4节。其中海峡中层表层流速大于6节,底层流速大于4节。海峡东向流大于西向流,表层流大于底层流,海峡中部退潮流达1节左右。海峡南岸的近岸水流有涨潮东流和涨潮西流、落潮东流和落潮西流四种水流形式。其中南渡江三角洲和澄迈角外海域流速较大,达2节左右;海口湾和澄迈湾内流速较小,只有0.5~1.0节。
琼州海峡海流受季风影响很大。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流由东北往西南流,其中东部表层流由东往西流,西部表层流由东北往西南流。春季风向变动较大,偏东风相对占优势,这时的海流主要由东南往西北流。夏季主要受东南风和西南风控制,吹东南风时,海流由东往西北流;吹西南风时,海流由西往东流。秋季大部分时间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流由东往西流去。所以琼州海峡的海流除6、7月外,其余时间均由东向西流动,东流流速大,西流流速小,但东流时间短,西流时间长。海峡海流湍急,最大流速可达2.55米/秒~3.06米/秒,海峡南岸的沿岸表层海流,西向流为0.6米/秒,东向流为0.82米/秒。
琼州海峡海浪终年受季风控制,每年10月至翌年6月风浪由东往西运行,7~8月风浪由西往东运行,海峡南岸海浪作用较弱。据白沙门、马村、玉包角波浪资料统计,海浪以风浪为主,多为NNE—E向浪,出现频率为77%,其次为NNW—N向浪,占22%。在离岸-5米和-10米的水深处,其中0~2级波高分别占79%和69%,3级波高分别占17.4%和21.4%,4级波高分别占3.5%和7.4%。平均波高为0.5~0.6米,最大波高可达4~7米。
琼州海峡受台风袭击时,强风掀起巨浪,加之猛烈的偏西北、东北强风驱起从北部湾和南海涌入琼州海峡的海水,容易在海峡南部沿海港湾汇集堆积从而造成比较大的台风暴潮。南岸增水一般为1.5~2米,最大增水为2.5米。1980年第7号强台风经过琼州海峡,海岸增水达241米,连海口市区内也涌进了海水。1948年9月27日发生的风暴潮、1963年9月7日6311号台风、1980年7月22日8007号台风和1986年9月5日8616号强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为历年来最严重的4次,使海口市沿岸最大增水值为2.5米左右。
人文历史管理条例1965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外国籍非军用船舶通过琼州海峡管理规则》,主要有12条,包括管理机构、管理范围、过往审批手续、通过海峡的要求、违章处理等内容。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海南港务监督局颁布《琼州海峡渡轮航行暂行规定》及《琼州海峡雾天航行暂行规定》。
管理机构宋元时期,曾在海口白沙泮的白沙口设水军棚寨与水军镇管理琼州海峡和白沙水寨。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政府在琼州海口设海北海南覆实司管理琼州海峡附近各港口与外地的通商贸易。
明代,明政府设琼州课税司负责管理海事和收取船舶税。
清代,清政府在海口设水师营保护商船和友船往来。
民国成立后,民国海口政府主管琼州海峡事务。1939年琼州沦陷,琼州海峡受侵华日本军队的控制。抗日战争胜利后,琼州海峡由国民党政府海口航政局管理。
海南解放后,海南军政委员会接收国民党航政局海口办事处,后成立广州区港务局海口分局。在此期间,琼州海峡实行军事管制,由海军南海舰队海口水警区实施管理。
1954年初,琼州海峡的运输事务由海口港务局管理。
1964年,设立琼州海峡管理处,负责管理海峡事务。
交通建设1986年9月海南行政区计划委员会编制的《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1986—1990年)中提出逐步把铁路从叉河延伸到洋浦和海口市,计划用七八年时间建成西环铁路247.14公里,其中叉河到海口188.16公里,那大至洋浦58.98公里。
1988年7月,由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编制的《琼州海峡(桥隧)通道前期研究工作规划提纲》,首次提出“琼州海峡通道”概念,并建议从轮渡着手建设通道。海南铁路总公司根据省政府的要求,于1988年9月27日和11月21日先后提出《海南铁路与大陆铁路联网的可行性论证的报告》和《海南西环铁路可行性研究评估的报告》。海南铁路总公司与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和广州铁路局勘测设计院对西环铁路那大—叉河段的定测工作签订《施工设计协议书》,定测工作亦于同年完成。正线全长74.3公里,站线14.28公里,大、中桥梁共16座1391延米。
1989年9月13日,海南铁路总公司以海铁[89]130号文正式向海南省报送《关于续建海南西环铁路海口—叉河段(含洋浦支线)设计任务书的报告》,要求列入建设计划。
1990年6月,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编制《琼州海峡火车轮渡规划报告》,全面阐述琼州海峡火车轮渡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方案、工作计划。
2003年1月7日,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的粤海铁路通道正式开通,火车乘铁路渡轮穿过琼州海峡隆隆驶上琼州大地,海南岛从此结束了与大陆不通铁路的历史。
2007年6月,琼粤两省共同签署了《高层会晤备忘录》,成立联合办事机构,共同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前期工作。1997和2000年,交通部分别下达有关文件,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指导,并委托广东省对项目做前期研究工作。2005年8月,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就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规划问题,在海口市召开了工作会议。
2009年3月,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两部两省首次举行会谈,明确了未来的跨海通道为公路铁路两用通道。成立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技术顾问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6月,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在海口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运输需求、通道位置、建设条件和规划编制方案等。11月,规划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报告》,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