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铅霜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铅霜,中药名。为用铅加工制成的醋酸铅。各地均有制造。具有解毒敛疮,止血,坠痰镇惊之功效。常用于牙疳,口疮,溃疡,鼻衄,痰热惊痫。

入药部位铅加工制成的醋酸铅。

性味味甘、酸,性寒。

归经归心、肺经。

功效解毒敛疮,止血,坠痰镇惊。

主治用于牙疳,口疮,溃疡,鼻衄,痰热惊痫。

相关配伍1、治小儿惊热,镇心神:铅霜半两(细研),人参半两(去芦头),茯神半两,朱砂半两(研细,水飞过),麝香一分(细研)。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薄荷汤下五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惠方》铅霜丸)

2、治喉痹:铅白霜半两,青黛一两,甘草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末,醋和为丸,如鸡头实大。含化咽津,痰出。(《圣济总录》比金丸)

3、治咽喉肿痛:铅白霜、南硼砂、柿霜、糖霜。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咽下,食后。(《杨氏家藏方》铅霜散)

4、治口舌疮:铅霜一分,龙脑半钱,滑石一分。上件药,细研为散。每用少许,贴疮上,有涎即吐却。(《圣惠方》铅霜散)

5、治堕肠、翻花、鼠奶等痔,热痛不可忍,或已成疮者:铅白霜、白片脑各半字。用好酒少许,研成膏子涂之。(《婴童百问》胜雪膏)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3m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配成膏剂外涂。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外感风寒之痰嗽者禁服。成人一次口服2-3g可中毒,致死量为50g。故不宜过量久服,以免引起铅中毒。中毒症状,出现面呈土黄色或灰白色的“铅性面容”,口中有金属味,齿龈铅线,腹绞痛,便秘或腹泄,贫血,肝肿大,黄疸,精神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多发性神经炎,尿毒症等铅中毒。

炮制用氧化铅22份,醋酸(36%)12份。将醋酸放入磁皿中,投入氧化铅,初以常温,次加微温使之溶解,并趁热过滤,放冷,即析出醋酸铅结晶。然后置于漏斗上,滴去液分,再扩布于纸上,于常温中干燥。如要精制可将上述制品溶于同等量的沸汤中,加烯酸少许,趁热过滤,放冷结晶,即得纯净的醋酸铅(铅霜)。

性状鉴别本品为针晶或板状结晶体。白色,具金属光泽。体重,于干燥空气中易风化成颗粒或粉末,无金属光泽。无臭,味酸。易溶于水或甘油,稍溶于乙醇,不溶于醚。其水溶液有甜味。以色白、具金属光泽者为佳。

药理作用1、收敛止泻作用;

2、有消痰、镇惊作用;

3、毒性:吸入属剧毒,对实验动物致癌证据充分。人接触可能致癌。

相关论述1、论铅霜治病在上焦:李时珍:铅霜“其坠痰、去热、定惊、止泻,盖有奇效,但非久服常用之物尔;病在上焦者,宜此清镇。”(《纲目》)

2、论铅霜除热生津:缪希雍:铅霜“味甘酸,气大寒,无毒,凡中风惊悸,未有不因痰热所生,胸膈烦闷多滑,亦火热炎灼所致,甘寒能除热生津,则痰结消,惊悸平,风自愈也。其主解酒毒,亦取其除热生津之意耳,并治吐逆,镇静去怯,黑须发。”(《本草经疏》)

附注铅霜、砒霜,铅粉(水粉)三者均为白色粉末,外观形状相似,肉眼不易辨别。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扶德 - 教授 - 甘肃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