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原贮积病Ⅰ型(GSD-Ⅰ)是由于遗传性糖原代谢障碍,致使糖原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糖原贮积病Ⅰ型又称VonGierke病、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症。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均可罹病。主要表现低血糖、肝大、酸中毒、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乳酸血症、凝血功能障碍、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
病因糖原是由葡萄糖构成的高分子多糖,主要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作为备用能量,正常肝和肌组织中分别含有约4%和2%糖原。摄入体内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激酶、葡糖磷酸变位酶和尿苷二磷酸葡糖焦磷酸化酶的催化下形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然后在糖原合成酶和分支酶的作用下,形成树状结构的糖原大分子。糖原的分解主要在磷酸化酶和脱支酶的反复作用下形成葡萄糖,或在葡萄糖苷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麦芽糖等低聚糖。上述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中任一酶的缺陷即导致不同临床表现的各型糖原贮积病。
GSD-Ⅰ是由于肝、肾等组织中葡萄糖-6-磷酸酶系统活力缺陷,造成过多的糖原贮积于其中,不仅导致其体积增大,而且功能也遭受损害。
临床表现本型患儿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重症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严重低血糖、酸中毒、呼吸困难和肝脏增大等症状;轻症病例则常在婴幼儿期因生长迟缓、腹部膨胀等而就诊。由于慢性乳酸酸中毒和长期胰岛素/胰高糖素比例失常,患儿身材明显矮小,骨龄落后,骨质疏松。腹部因肝脏持续增大而显著膨隆;肌肉松弛,四肢伸侧皮下常有黄色瘤可见;但身体各部比例和智能等都正常。患儿时有低血糖发作和腹泻发生。少数婴幼儿在重症低血糖时尚可伴发惊厥,但亦有血糖降至0.56mmol/L(10mg/dl)以下而无明显症状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低血糖发作次数可以减少。由于血小板功能不良,患儿常有鼻出血等出血倾向。
检查1.空腹血生化检测
生化异常包括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乳酸血症及高脂血症。重症低血糖常伴有低磷血症。三酰甘油、胆固醇脂肪酸和尿酸均显著增高
2.糖耐量试验
呈现典型的糖尿病特征。患儿空腹血糖低而果糖耐量试验和半乳糖耐量试验特异性增高。由于患儿不能使半乳糖或果糖转化为葡萄糖,因此在半乳糖或果糖耐量试验中血葡萄糖水平不见升高。
3.肾上腺素试验
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02ml/kg,注射前和注射后10,20,30,40,50,60分钟,分别测血糖,正常者血糖上升40%~60%;糖原贮积病患儿血糖无明显上升。
4.胰高血糖素试验
胰高糖素或肾上腺素试验亦不能使患儿血糖明显上升。糖肌注胰高血糖素30µg/kg(最大量1mg),于注射后0,15,30,45,60,90,120分钟分别取血测血糖。正常时15~45分钟内血糖升高1.5~2.8mmol/L,原贮积病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时在空腹或餐后均无血糖升高。
5.活组织检查
(1)肝脏活组织检查 可见肝细胞增大,糖原增加;葡萄糖-6-磷酸活性酶降低或消失。
(2)肌肉活组织检查 糖原含量稍增加,糖原结构正常,血小板中葡萄糖-6-磷酸活性酶亦可降低或消失。
6.基因检测
可通过外周血白细胞DNA分析进行基因检测。
7.血小板膜检查
血小板膜释放ADP能力减低,因此其黏附率和聚集功能低下。多数患儿肝功能正常。
8.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和肾脏肿大。脊柱、头颅X线仅有轻微改变。
B超和CT扫描可发现肝、肾肿大,少数病程较长患儿肝脏并发有单个或多个腺瘤。
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和血生化检测可供做出初步临床诊断,糖代谢功能试验可能有助于诊断。以肝组织的糖原定量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测定作为确诊依据。
治疗在空腹低血糖时,由于胰高糖素的代偿机制促进了肝糖原分解,导致患儿体内6-磷酸葡萄糖累积和由此生成过量的乳酸、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一系列病理生化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讲,任何可以保持正常血糖水平的方法即可阻断这种异常的生化过程并减轻临床症状。
1.饮食治疗
每4~6小时口服生玉米淀粉(2g/kg)。
2.手术治疗
做门-腔静脉吻合术改善本病的生化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