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鳞鳞毛蕨,中药名。为真蕨目、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东到台湾,北到甘肃,西南达西藏等地。根茎入药,性寒味苦,具有凉血止血,驱虫之功效。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蛔虫病。
生理特性植株高50-6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棕色、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0-30厘米,禾秆色,基部密被黑褐色、披针形鳞片,向上直达叶轴密被黑褐色、边缘有疏缘毛的线形、或钻状鳞片;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达30厘米,中部宽约15厘米,顶端狭缩成尾状渐尖并为羽裂,基部不变狭,一回羽状;羽片约20对,互生,几平展,披针形,中部的长8-10厘米,宽1.2-1.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截形,近无柄,边缘有粗锯齿或浅羽裂;侧脉单一;叶纸质,叶片下面沿羽轴和叶脉疏生黑褐色小鳞片。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小脉中部,满布于中脉两侧,无不育带;囊群盖小,圆肾形。
产 地长江以南各省区,东到台湾,北到甘肃,西南达西藏。生于常绿阔叶林下,海拔500-2000米。印度、斯里兰卡、不丹、尼泊尔、锡金、缅甸、泰国、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1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除去叶及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入药部位根茎。
性 味苦,寒。
归 经肝、肾、大肠经。
功 能凉血止血,驱虫。
主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相关论述《新华本草纲要》: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驱除蛔虫。
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宏桂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