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矮脚苦蒿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矮脚苦蒿,中药名。为桔梗目、菊科、假蓬属植物。分布于甘肃、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全草入药,性平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慢性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肾炎,黄疸型肝炎,眼结膜炎,中耳炎,疮疡,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生理特性一年生草本。主根圆柱状,不分枝或稀分枝,有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高40-90 (100) 厘米,基部径4-5毫米,有条纹,分枝或不分枝,全株被白色开展的长毛和密腺毛。叶密集,下部叶有柄,花期常枯萎;纸质,中部叶及上部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4-7.5 (10) 厘米,宽2.5-3 (4) 厘米,无柄,基部狭,全部叶羽状深裂,稀浅裂,裂片通常4-6对,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极偏斜,顶端稍尖,全缘或有疏齿,顶端的裂片大,倒卵状披针形,具疏齿,叶脉在背面明显,两面被长毛和密腺毛。头状花序径7-10毫米,在茎和枝端排成狭而短的圆锥状花序;花序梗短,密被开展的长毛及腺毛;总苞半球状钟形,长约6毫米,宽约10毫米;总苞片3-4层,绿色,线形,顶端渐尖,有白色膜质的边缘,背面被密长毛和腺毛,外层较短,长约3.5毫米,内层长6-7毫米,长于花盘,顶端常变红紫色,向外稍反折;花黄色,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极多数,花冠丝状,长2-2.5毫米,上部被疏微毛,长约为花柱的二分之一;中央约有40个两性花,花冠管状,长4-4.5毫米,檐部窄钟状,有5披针形裂片,管部上端被短微毛;花托半球形,中央明显凸起,两性花的窝孔较雌花的大,具齿缘。瘦果长圆形,长约1毫米,扁压,边缘脉状,两面被微毛;冠毛1层,污白色,糙毛状,稍长于花冠,基部连合成环。

1

产 地甘肃、云南(昆明、东川、弥渡、漾濞、思茅、蒙自)、四川(汉源、石棉、泸定、西昌)及贵州。常生长于海拔1800-2600米的山坡草地,荒地路旁或旷野。

入药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150cm,直径2-6mm,表面橘黄色或黄绿色,有纵棱槽,其上有众多的色长柔毛,长3-4mm;质较坚脆,易折断。单叶互生,黄绿色,两面均有众多的白色长柔毛,皱缩扭曲,易破碎,展平后,下部叶具柄,上部叶几无柄,叶片羽状深裂至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浅裂。头关花序直径不足1cm,集于顶端呈圆锥状;花黄白色;成熟果实极易脱落飞扬,瘦果浅黄色,扁色,长约1mm,有冠毛1列,长5-6mm。气微,味极苦。

性 味 苦,平。

归 经归肺、胃、肝经。

功 能清热解毒,泻火止血。

主 治慢性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肾炎,黄疸型肝炎,眼结膜炎,中耳炎,疮疡,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①扁桃体炎及喉头炎:矮脚苦蒿3g。捣烂,冷开水浸泡,内服(《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

②外伤出血:矮脚苦蒿9g,乌贼骨6g,见血飞6g。共研末外用。(《云南中草药选》)

用法用量 6~9g。或捣汁饮服。外用适量:捣汁滴耳、点眼;或煎液熏洗;或研末撒;或捣敷。

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宏桂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