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海石鳖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海石鳖,中药名。为隐板石鳖科动物红条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Lischke)、锉石鳖科动物函馆锉石鳖 Ischnochiton hakodadensis Pilsbry 及多种石鳖的全体。红条毛肤石鳖分布于我国沿海;函馆锉石鳖分布于渤海、黄海沿岸。具有化痰散结,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颈淋巴结结核,麻风病,慢性气管炎。入药部位

全体。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脾、胃经。

功效化痰散结,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颈淋巴结结核,麻风病,慢性气管炎。

相关配伍1、治颈淋巴结结核:海石鳖焙炒至深黄色,研末过80目筛,压片或装胶囊。每次2-6g,每日或隔日1次,晚睡前服。首次用黄酒做引子,并须发汗,以后可用温开水冲服。(《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2、治麻风病:海石鳖烘干,研粉。成人每日量8-16g,可并用氨苯砜30-100mg。每星期服6d,停药1d。(《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3、治慢性气管炎:函馆锉石鳖,洗晒干,放烘箱内烤12-24h,研粉压片,每片0.5g。每服1g,每日3次,10d为1疗程。(《山东药用动物》)

用法用量内服:焙焦研末,2-6g。

禁忌《中国药用海洋生物》:“①海石鳖治疗淋巴结结核对病变部位有明显的趋向性,有一定的局限反应,用量应由小到大。②制作中应焙焦。焙得不熟,服后易发生腹泻。焙成炭则失去作用。③凡食海产品过敏者忌服。”

采集加工在海滩上或岩石缝间捕捉。捕得后洗净,置阴暗通风处晾干。

形态特征1、红条毛肤石鳖:体卵圆形,长27-33mm,宽16-21mm。体色变化大,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背腹扁平,头在前下方,无眼及触角,有一短而下弯的吻,吻中为口,口内齿舌很长。背面中央突起,有呈覆瓦状排列的石灰质壳片8块,暗绿色壳片中央具有3条红色色带。前端头壳片呈半圆形,壳顶部较光滑,边缘部分有低平粒状突起,腹面前方的嵌入片有齿裂5个。近两端的壳片长宽略相近,中间的壳片略宽,峰部有纵肋,翼部有较大的颗粒状突起,嵌入片的翼部位置具1个齿裂。尾壳片较小,前缘中央微凹,后缘弧形,表面有颗粒状突起,嵌入后区两侧各具1齿裂。在壳片的四周围有一圈外套膜,形成较宽的环带,呈深绿色,其周围相间布有18丛棘束。腹面平担,足扁而宽,几占整个腹面。足与外套膜之间形成一较狭的外套沟。沟中有鳃22-24对。鳃列长约为足长的2/3。生殖孔和排泄孔位于外套沟稍后端。肛门位于足的后方。

2、函馆锉石鳖:体卵圆形,长22-35mm,宽12-19mm,背腹扁平,外表土黄色或暗绿色,并杂有深色斑点。头壳片放射肋细密,甚多,嵌入片具15-19个齿裂。中间壳片中央部有显著的网状刻纹。翼部有5-7条放射肋。嵌入片每侧具2-3个齿裂。尾壳片中央区的刻纹与中间壳片的网状相同,后区具细密的放射肋及环状纹,嵌入片具12-20个齿裂。周围环带窄,表面布满大小不等的鳞片。鳃35对,鳃列与足等长。

生长环境1、红条毛肤石鳖:栖息于潮间带岩石上,北方可生活于数米深的浅海。能缓慢匍匐爬行于海藻丛中,喜附着于岩石石缝或阴处。分布于我国沿海。

2、函馆锉石鳖:栖息于潮间带岩礁石上或石缝间,以中、下区为多。分布于渤海、黄海沿岸。

性状鉴别1、红条毛肤石鳖:全体呈卵圆形,背面有8块呈覆瓦状排列的石灰质的壳片。壳片暗绿色,中部有3条红色色带。环带较宽,深绿色,其上面有18丛棘束。气腥,味咸。

2、函馆锉石鳖:形似红条毛肤石鳖。唯中间壳片中央部有显著的网状纹理,翼部有5-7条放射肋纹。

1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淑媛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