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壳,中药名。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 Placuna placenta (Linnaeus) 的贝壳。分布于东海、南海等地。具有解毒,消积之功效。常用于小儿麻疹,疳积,湿烂疮,鹤膝风。入药部位
贝壳。
性味味咸,性寒。
功效解毒,消积。
主治用于小儿麻疹,疳积,湿烂疮,鹤膝风。
相关配伍1、治疳积,消化不良:海月壳研末,每次3g,每日3次,冲服。(《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2、治湿烂疮:海月壳煅后研粉,外敷。(《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9g。外用:适量,煅研外敷;或煎汤洗。
采集加工将去肉的贝壳洗净,晾干。
形态特征贝壳近圆形,极扁平,一般壳长100-118mm,高93-110mm。壳质脆薄而半透明,边缘易破碎。左壳微突起,右壳较平。壳表面白色,壳顶微紫色。放射肋及同心生长线均极细密,近腹缘的生长线略呈鳞片状,壳内面白色,具云母光泽。铰合部大,右壳具有2枚长度不等的铰合齿,呈“八”字形排列,左壳相应的部位形成2条凹槽,内有韧带紫黑色。闭壳肌1个,圆形,位于壳中央。足退化成指状,无足丝。
生长环境栖息于潮间带中、低潮区至20余米水深的沙质或泥沙质海滩的表面,左壳向上,右壳朝下。壳表常沾有泥沙或藤壶、苔藓虫及藻类等附着物。产卵期在5-7月。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1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淑媛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