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气化流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气的运动变化无处不在,充斥在宇宙中。气化流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万物产生的认识,认为气运动变化是生成万物的过程。气化流行说坚持二气五行为万物之本,又把万物生化看作无限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结合。中医借鉴这种观点而形成独特的气化理论,用气化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解读气化流行指气运动变化生成万物的过程。北宋张载依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提出“由气化有道之名”。认为气中包含“浮沉升降、动静相感”的对立属性,由此引起“纲缊相荡、胜负屈伸”的相互作用,推动万物的无穷生化,体现在气化过程中的规律性就是道。二程部分地吸收了这种思想,用以充实他们的理本论,提出“万物之始皆气化”。但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只是把气化看作理生物的中间环节,并不是真正接受气本论和气化说。清代戴震在张载的基础上,对气化说作了进一步发挥和推进,提出:“阴阳五行运行不已,天地之气化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孟子字义疏证》)认为,二气五行相互作用,推动万物的生化,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万物之生生是各有其条理的,这种条理称为“分理”,标志事物独特的规律属性,是从属于事物的,从而否认独立自存的理。气化流行说坚持二气五行为万物之本,又把万物生化看作无限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结合。

气化流行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气的运动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万物。中医学吸收气化学说内容,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人体内也有气化,对于人体内脏腑器官的气化而言,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与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念有别。

中医应用一、人体内气化的形式实际上,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等等,就是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因此,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消耗或汇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开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二、气化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解释机体的生理功能

气化,决定了机体生长各阶段的生理特征。如生命之初,气化尚处于“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的不平衡初级阶段,但阳化与阴化过程十分活跃,机体表现出生机蓬勃,形体和功能都迅速壮大;随后阴化与阳化进入相对平衡的鼎盛时期,机体表现出身强力壮,脏腑功能健全,并能以繁殖后代为特征;进而机体气化出现紊乱和不协调的衰退过程,表现为形体衰弱,精血枯槁,功能低微,直至机体气化停止,神机化灭,生命消灭,即所谓“气散为死”。

(二)阐述机体的病理变化

在气化过程中由于阳化与阴化的太过与不及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异常而导致机体的病变。阳化太过,处于机能亢进的病态表现,而出现热证;阳化不及,表现为功能低下,呈现出气弱不用,脏腑功能衰弱的病理变化,能量化生减弱,不能提供足够的热能来维持生理需要,表现出寒证。阴化太过则精微物质化生太过,表现为形体肥胖,精血外溢,水饮内停等病理反映;阴化不及则精微物质化生不足,表现为形体消瘦,精血亏少,津亏液燥等病理现象。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气下陷则成腹泻、脱肛;气机内滞,则气郁胁胀,暖气不舒;气机外散,则自汗、盗汗或脱汗。

(三)治疗原则与方法

调整阴阳即针对机体阴化与阳化的太过或不及而设。阳化太过,治宜清之;不足则治宜补之、温之;阴化太过,治宜消之,不足则治宜润之、补之,气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故临床上以温寒、清热、补虚、消实、升举、降下、收固和疏散法为气化八大疗法。

三、气化病及其辨证论治中医学从以气为本的人体观发展到以气化为生命力,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以气化正常为生理,气化异常为病理。《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自然界与人的气化都是“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气化有自己的规律,时序有自己的节奏,不能代替,不能违背,应该“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内经》以此建立了气化论疾病观,其论病和养生,都要“各从其气化也。”

按气化论疾病观,气化过度或气化不足,精、气、神转化障碍、升降出入紊乱都可导致疾病,堪称“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人体如此,自然界也如是。例如人体五志过激则有七情之变,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气化太过则为六淫。人体气化不足,在气化中枢的脾胃,则是脾胃虚弱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用仲景建中法的小建中汤,中气不足用东垣补中益气法的补中益气汤。气化不足如发生在蕴生原气的基地命门,则为命火衰,治当温补命火,填精益肾,在补阴的基础上,略加温阳之品,开启发机,使少火生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胡桃》项下,论及了胡桃(核桃仁)能“益命门,利三焦”,明代命门学派的医家已经归纳出补益命门的一类药,如胡桃、鹿茸、紫河车等。

饮食代谢异常之病多属气化之为病,例如消渴主要是气化能力低下而导致多食。癃闭、关格等病证,皆系三焦气化失常所致。精气神三者的转化障碍,常引起虚证和情志病。例如因脾虚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精,可发生肾虚精亏。因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水湿而生痰,可发生郁证和癫狂等。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明会 - 中医药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中医师承制研究生导师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