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牙关紧闭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牙关紧闭为一种临床症状,表现是上下牙列紧密闭锁,不能启动,以致患者不能开口,摄取食物以及说话极其困难,属中医“口噤”范畴。

概念牙关紧闭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开口或开口度很小。

解读牙关紧闭是一种临床症状,在日常生活中绝非少见,属祖国医学“口噤”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上下牙列紧密闭锁,不能启动,以致患者不能开口,摄取食物以及说话极其困难,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牙关紧闭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及时作出诊断和鉴别,对根治病因、解除患者痛苦极为重要。

口噤不开指以颔颊部疼痛、张口受限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内经》称为颊痛或颔痛,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有此病名:“诸阳经为风寒所客,故口噤不开也。”《普济方》专列有“齿噤”一节。现代西医学所称之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相当此证。

中医应用一、“口噤”病因病机多因风寒湿邪,侵入三阳经络,引起筋急口噤;或因温热入里,壅盛于气分或引动肝风引起口噤;或因温病后期,阴液耗伤,筋脉失养,发为口噤;亦可因痰气郁结,闭塞清窍或夹风窜络所致者。此外,金疮跌仆,损皮破肉,或疮疡溃后,风毒外乘,阳明拘急也可发为口噤。

二、治疗口噤多与项强、神昏、不语、抽搐、痉挛等同时发生。内伤、外感均可引起,且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三、辨证论治1、外感风寒

主症:张口不利,兼有恶寒,头痛,项背强直,无汗或有汗,舌苔白,脉浮紧或浮数。多为表证。

治则:驱风散寒

处方:玉真散、五虎追风汤。

常用中药: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瓜蒌、大枣。

2、里热壅盛

主症:口噤不开,伴有面红目赤,口唇干焦,发热或壮热,二便秘涩,甚至四肢挛急,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而燥,脉弦数或沉数有力。多为实证。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处方:镇肝熄风汤,清热熄风汤,钩藤饮。

常用中药:石膏、知母、粳米、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芦根、黄芩、栀子、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赤芍、玄参、丹皮、鲜竹叶、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甘草。

3、阴亏血虚

主症:口噤咬牙,伴有头晕眼花,心烦不宁,或有发热,心慌气短,四肢搐搦,舌红无苔,脉沉细而数。

治则:滋阴养血熄风

处方:大定风珠、阿胶鸡子黄汤。

常用中药:五味子、白芍、牡蛎、鳖甲、龟板、地黄、白芷、麦冬、阿胶、麻仁、炙甘草、五味子、鸡子黄。

4、气郁痰壅

主症:牙关紧闭,张口不利,或兼晕厥、四肢抽搐,或全身僵直,喉中痰壅,呼吸喘促,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治则:理气开窍豁痰

处方:牵正散、导痰汤。

常用中药:半夏、橘红、赤茯苓、炙甘草、枳实、天南星、生姜。

5、外伤风毒

主症:牙关紧闭,口噤项强,四肢抽搐,呈苦笑面容,甚者角弓反张,或恶寒发热,苔白腻,脉弦。

治则:镇痉祛风

处方: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

常用中药:防风、天南星、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

四、外治法1、马齿苋,捣碎取汁涂之。

2、藜芦、郁金为末,吹鼻取嚏。

3、皂荚、乳香、黄芪、防风煎汤熏洗。

4、乌梅、冰片、生南星研末擦牙。

五、预防与护理1、预防伤风感冒,避免风寒侵袭。

2、发热多饮开水,忌食辛辣炙煿、膏粱厚味。

3、热病期注意休息,防止劳累。

4、勿暴饮暴食,孕妇乳母尤应注意。

六、“牙关紧闭”针灸治疗1、风寒外客型

治则:祛风散寒,舒筋通络。

操作方法:可取听宫、颊车、下关、合谷、翳风等穴,采用泻之手法如掐、按、揉法施术。由于本型系风寒外袭面部三阳经筋所致,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与足少阳经穴听宫、足阳明与少阳之会下关、足阳明经穴颊车,以疏散面部三阳经筋之风寒,通调局部之气血,解经筋之挛急,是为主穴;配合谷(手阳明之原)以加强疏风通络、开噤止痛之功。

2、厥气上逆型

治则:疏肝理气,舒筋通络。

操作方法:

面部穴位可取听宫、上关、下关、颊车、翳风等穴,采用平补平泻之按、摩、揉法施术。听宫、上关、下关、颊车可舒筋活络,调和局部之经气;因本型多系七情太过、气机失调、逆乱上逞所致,故下肢和上肢部可取太冲、阳陵泉、外关、列缺、合谷等穴,采用强刺激之掐法、按法、揉法。因足厥阴之俞、原穴太冲与足少阳之合穴阳陵泉可泻肝胆之气,使厥逆之气下降,俾面部经筋免受其扰;阳陵泉又属筋会,更有舒筋之功能;外关为手少阳之络,别走厥阳,可增通经络、疏气滞之效果。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朱建平 - 中医医史文献学专家,博士生导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