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7—8亿人曾感染HBV,占全国人口的57.6%。而每年因乙肝相关死亡30万例,占传染病死亡第1位。我国目前有HBV携带者约9600万,女性占40%,孕妇携带乙肝病毒约5-10%,围产期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但自采取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以来,婴儿感染率已明显下降,但仍有约10%的婴儿阻断失败。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而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儿目前尚无补救措施。孕妇血清中HBV-DNA载量与母婴传播呈正相关,降低母血病毒载量能降低宫内感染的风险。阻断母婴传播是乙肝的源头预防。乙肝病毒传染源
1、慢性无症状携带(AsC):
(1)AsC :数量大、分布广、活动如常人、携带病毒的时间又长,是我国HBV传播最重要的传染源。
(2)孕妇AsC:在我国AsC孕妇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很重要。我国有很高的AsC发生率,可能与HBsAg (+)育龄妇女中的HBeAg阳性率很高、较多引起婴儿垂直感染和出生后的水平感染有关。
2、乙型肝炎病人:
(1)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在潜伏后期出现HBsAg即有传染性,因尚未发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较大,可经多种途径传播。发病后活动少,传播作用受限制。
(2)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病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传染性与病变的活动无关,而与HBsAg的血清滴度相关。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1、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
3、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播
4、性接触传播
注: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工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也未被证实。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估计有4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婴传播而感染。如果不接受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上乙肝病毒,而e抗原阳性的妈妈所生的孩子95%在一年内表面抗原阳性。现采取联合免疫干预措施后母婴传播率在10%以下。12
母婴传播的概念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尤其是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在妊娠和分娩的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引起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的过程。
母婴传播途径1、宫内传播(包括种系传播):
婴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而感染乙肝病毒,这种垂直传播方式引起的感染约占5-15%,母婴阻断失败主要发生在宫内感染的病例。而且经种系(即精子或卵子)传播的可能性已被证实。
2、产时传播:
即在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而进入新生儿体内。这一过程感染的可能性最大,这种情况也最为多见。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也含有病毒,也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3、水平传播:
婴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母乳喂养,也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1、孕妇体内乙肝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成正相关:
高风险: HBV-DNA>1×106 copeis/ml;
低风险: HBV-DNA 1×103-6 copeis/ml;
极低风险:HBV-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