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独生子女心理问题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独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成就。但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临床表现

有资料显示,当前独生子女中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小学生约占15%,中学生占20%,大学生占25%。独生子女的心理有如下系列特点。

(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二)孤僻性

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弟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长辈抚养,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们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铺好了,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容易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后果。

(四)逆反与任性

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眼里管教和长期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骄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五)自尊心强,不易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此外,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如果较重的话,还会突出表现在:情绪异常、思维异常、行为异常、人格异常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明显,而且呈复杂性,从外表表现形式看也呈现多样性。

评估与诊断独生子女虽然一些独特的心理特征,但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其种类和特征往往与其他人群相比没有明显特别之处,所以其诊断标准参照其他相应障碍的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与发生原因独生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虽极为复杂多样,但总的来说,只能从客观和主观的方面去剖析。鉴于这种思考,我认为,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社交因素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变迁之中,社会变迁作为重大的应激源将不可避免地给独生子女带来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心理冲突,必然伴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冲击。面对相互撞击的多元文化,独生子女难以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去实现多元文化在主题价值上的有效整合。特别是在各种消极文化迅速蔓延的情况下,那些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弱的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迷惘、焦虑、消极、冲动、偏激等心理障碍,进而引发行为失范。容易形成不良事件的刺激诱发心理障碍,青少年缺乏思想准备,很难适应;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很难应付;不健康的文学艺术的影响,黄色书刊的毒害,青少年识别能力差,很难抵制。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思想比较脆弱、心理素质比较差得青少年来说是很难应付的,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也比较多。比如,学业受挫、父母离异、感情不容、也是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据了解,国外统计资料显示,父母双方离异比一方死亡对孩子的刺激还要大得多,极有可能造成孩子心理行为异常。

教育因素我国的教育作为对个体心理有着直接影响的客观因素,其本身存在着促使独生子女滋生心理障碍的病态基因。家长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得意志行事,子女不遵从,动则打骂体罚,使子女形成逆反、敌对的心理;还有封闭的家庭教育模式,必然造就思想僵化保守、心理闭锁和性格拘谨的人。在抓子女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还任意加重负担、态度粗暴、实行体罚、盲目投资等。这些都会使子女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加之,我们的中国家庭缺乏教育独生子女的传统和经验,因此,把独生子女视为珍宝,娇惯溺爱的现象普遍严重。许多家庭是“有爱无教”,把孩子摆得地位过高,成为家庭中的“特等公民”。只享受权利,没有一点义务。这样就难免使独生子女出现人格障碍或社会适应不良的倾向,甚至会促使孩子走向邪路,中外此类例子均不少见。如2001年2月8日下午,我国某市一名12岁少年因拒绝拉琴悬梁自尽。此事发生约2个小时后,又一名8岁男孩坠楼自杀,只因不愿上学。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片面最求升学率仍是学校教育久治不愈的顽症。许多学校只是片面抓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从而难以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自我因素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重要时期,是人生当中最短暂的时期,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时期。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是成熟期的大动荡,是多事之期,内部外部均充满着矛盾。面对众多的心理冲突,一部分青少年不善于自我调节和宣泄,又有“闭锁性”的一面,不愿意找别人调节,也容易造成心理疾病。许多独生子女的自我期望太高,自我设计往往严重脱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这样就必然产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而此种矛盾的加剧势必导致自我否定。可见,自我设计的偏差是独生子女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预防与治疗在家庭方面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首先,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从“襁褓式”教育转变为关心体贴与严格要求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式。要给孩子合理的爱,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勤俭节约和吃苦精神;其次,进行爱心教育,父母应教育孩子自爱与爱人,对他人与社会要有爱心。

在学校方面:要提高独生自己的心理素质,学校要深入开展个体与群体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心理卫生教育,把心理教育和咨询融入课堂;加强独生子女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把握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使独生子女确立正确地价值观,从而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应该相信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方面的弱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而且独生子女的这些弱点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生子女教育网,发挥整合作用,必定能有效保证和促进独生子女的社会化。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