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海洋经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一般认为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由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2003年5月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给出了一个政府认可的相对权威的海洋经济定义.认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不同时期的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形成各种海洋产业,有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近20年来形成的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滨海旅游娱乐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医药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1

概况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这样的趋势和特点是带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步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发展状况历史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408亿元,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2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随着陆地资源逐步紧缺,人类活动进一步向海洋延伸,海洋经济地位加速提升。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近年来的最高点10%;之后便在9.6%左右徘徊,海洋经济地位得到巩固。预计后期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其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

据数据分析显示,2003-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平分秋色,2005年,海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占比维持在5%-6%,第二、三产业占比则维持在47%以上。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同比增长12.8%。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长,政府适时调整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已经相继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产业将会有跨越式发展。

海洋渔业1992年以来,我国海洋渔获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当年海洋渔获量934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42万吨;2005年海洋渔获量已达2838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385万吨,海洋渔获量提高了3倍,海水养殖产量提高了5.7倍;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海洋渔获量的比重已从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渔业总产值达3258亿元,是1992年海洋渔业总产值的7倍。

海洋交通运输业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已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国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为6989万标箱,是1994年的17.4倍,继续保持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国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万人次,是1994年的1.4倍。

海洋船舶工业我国造船量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综合吨,是1996年的7.2倍;造船总产值1145亿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达到1171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

海盐业2005年我国海盐产量为2829万吨,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海盐和海洋化工业总产值433亿元,是1994年的9.5倍。

海洋油气业2005年海洋原油产量3175万吨,是1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气产量62.7亿,是1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气业总产值866.9亿元,是1994年的12倍。

滨海旅游业2005年滨海旅游收入3942亿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147亿元,而1994年国际旅游收入只有321亿元。

发展潜力开发利用新的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10年,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家族庞大。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据估计,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可达30亿美元/年。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乐观。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总之,20世纪最后10年,多学科联动的海洋科学发展,使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为基本特征的“海洋世纪”的到来。

快速增长海洋经济产出快速增长。近10年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 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达到32.3%,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占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为18%。另外,海洋旅游业因统计口径问题,仅是国际旅游收入项,已经超过600多亿元,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统计在内的国内滨海旅游收入至少还有约1000亿元。因此,滨海旅游业实际上已经位居第二,并正在展现其强劲的发展后劲。预计,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首。

尽管增速有所放缓,海洋经济依然保持相对较强劲的发展势头。据国家海洋局初步核算,2015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27303亿元,同比增长6.94%。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8亿元,同比增长2.8%;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690亿元,同比增长5.3%;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4455亿元,同比增长8.8%。

产业结构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经过有意识的计划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从“八五”末期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48∶14∶38到 “九五”末的50∶17∶33。最明显的变化是,第二产业得到发展,第三产业升中有降,但整体经济实力未减。海洋劳动就业队伍扩大。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海洋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

劳动就业增加“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全职劳动就业增加了近40万人。在海洋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也与产业结构相一致,海洋第一产业吸纳了将近 70%的就业人口,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海洋第二产业,劳动就业率较低,但劳动生产率最高。尽管海洋直接劳动就业统计数字只有400多万人,但海洋产业还提供了约1000万人的季节性或非全职工作机会。而且,目前我国的统计口径只统计直接的行业劳动就业,而国际组织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评价海洋就业贡献的统计范围非常宽泛,美国把临海、与海洋开发利用相关联的生存人口都计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机会之中,这样,海洋对其国家的劳动就业就显得极为重要。

新兴海洋产业海洋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海洋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同步发展起来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带动了海洋产业群的扩展壮大。1996年海洋高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计划)。到1998年,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实现500多亿元。我国的海洋高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其产业、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水养殖业、海洋监测技术及海洋仪器制造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

推动行业发展海洋产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海洋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从2000年情况看,海洋产业增加值3000多亿元,占沿海省区市GDP总量5.5万亿元的 6.88%。海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最高的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750亿元。

海洋经济发展处于成长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远不是海洋经济强国。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之比小于0.3,低于世界沿海国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系数(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国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资源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是优势资源,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发展空间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今后10年甚至50年内,国际海洋形势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10年~15年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国际海洋竞争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

海洋是高新技术发展前沿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英、法、德等国家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国际上海洋高技术发展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技术,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技术。总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高技术开发已上升到各国最高层次的决策范畴,并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安排。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23万亿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业。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储量为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80万亿立方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石油勘探与开发,投入开发的经费每年达850亿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产量约13亿吨,占世界油气总产量40%,产值约3000亿美元。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产量将超过陆地油气产量。二是滨海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滨海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500亿美元,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游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达3572.8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三是现代海洋渔业。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已发展为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10年,全世界海洋渔获量每年达8500多万吨,产值约2000亿美元。四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全世界较大海港2000多个,国际货运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完成,1998年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约为1.5亿标准箱,海运收入1500亿美元。总之,世界海洋产业结构不久将可能出现三、二、一的排列顺序。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可能要略滞后于世界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变,首先可能过度到二、三、一结构。

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加速。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有预测认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城市密集区。这一地带占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有44.74%的城市数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东部沿海地带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的59.81%和47.44%。研究预测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纪中叶,60%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兴起,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保持年均0.63个百分点的增幅,2002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34%,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现状水平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7%。预计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正在编制中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对我国“十五”及以后10年的海洋经济发展提出规划安排。提高认识,认准方向,扎实推进,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成世界级海洋经济大国甚至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项目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是苏浙两省十二五发展的重点和亮点。记者从两省发改委了解到,苏浙已经或即将出台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规划,总投资超过2.6万亿元。

记者昨天从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办公室了解到,该省即将出台《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规划》,重大项目490个,总投资12631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将完成投资8020亿元。490个重大项目主要涉及六大领域。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共136个项目,总投资2008亿元,其中重点是海岛道路建设。二是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共105个项目,投资3962亿元,其中港口码头建设项目34个,分布在嘉兴、宁波、舟山、台州和温州等沿海城市。三是海洋清洁能源,项目40个,投资2572亿元。四是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项目68个,投资2630亿元,其中海洋石化项目是大头,8个项目,投资高达2041亿元。五是现代海洋服务业,项目97个,投资1153亿元。六是海洋科教创新和生态保护,44个项目,投资306亿元。

江苏省2011年7月11日出台的《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推动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项目,项目总计180个,投资达13447亿元。180个项目涉及四大领域。一是基础设施,项目有70个,如连云港港一、二期工程、南京下游长江水深超过12.5米的深水航道整治、连云港及盐城新机场建设等,总投资4342亿元。二是海洋新型产业,60个项目,投资6261亿元。先进制造业方面,将重点推进连云港大型炼化一体化、东风悦达起亚乘用车、南通同方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等项目,形成汽车、船舶、风电装备、光电等一批千亿元级产业;现代服务业方面,将推进连云港大陆桥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南通沪通科技城、大丰港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三是载体平台,项目有35个,投资2544亿元。如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中科院(南通)海洋研究所、中科院(连云港)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产业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项目;在新兴产业和临港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100家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解决沿海开发的资金问题,还将建设投融资平台,设立并运营沿海产业投资基金,争取首期募集资金100亿元,到2015年达到200亿元规模,同时计划组建沿海发展银行。四是滩涂围垦,15个项目,投资300亿元。

把握机遇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它们都属于现代海洋经济的范畴。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海洋石油工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已经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资源消耗型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同时,我国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等等。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产业范畴不断向多领域拓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1年到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35%,远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海洋中心经济区发展迅速,2009年三大海洋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之和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88%。同时,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构成的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总体看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总量持续上升,但仍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山东和上海,2008年总计占到全国海洋产值的53%以上;海洋开发仍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5%左右;不同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区域海洋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

未来,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如何走好海洋经济这步棋,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把握好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

地方实践海洋经济正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1月和3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而日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也正式得到批复予以实施。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为了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是中国首个群岛新区。这也预示着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且潜力巨大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据有关资料,所谓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一览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和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视为现代海洋经济的范畴。”

进入新千年,全球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愈加重视,不光西方发达国家加大了海洋开发的力度,联合国也在2001年将21世纪定义为“海洋世纪”。中国这几年同样在不断利用海洋经济为中国经济信托网发展作贡献。据国家海洋局3月3日在官网公布的《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纵向与2006年海洋经济占比GDP4%的比例相比,中国海洋经济至少在数据上进步明显。

政策支持财政部、海洋局2012年6月3日发布通知,决定以发展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支持部分地方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

这份名为《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明确:以海产养殖、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生物产业为重点,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突破一批制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重大技术,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企业。

资金扶持三重点

财政部发力,力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其中,对于海洋养殖,未来资金将主要扶持三项重点技术,即工业用藻类和动物新种质高效养殖、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和离岸型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

至于第一项技术,相关文件称将针对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对琼胶、卡拉胶等大宗产品的应用需求,重点支持高含量、高产量的优异藻类和动物原料养殖,以及海马、产毒河豚等海洋药源生物新种质产业化等。

而在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方面,未来将围绕精确控制、环境友好、集约式海洋生物工业化养殖,支持年产200吨以上的精准高密度循环水鱼、虾类养殖产业化示范,具备在线实时监控、自动调控与投饵、水循环率达90%和产品优质健康等特点,形成集成生物、信息与工程技术的精准生产体系。

眼下,在日益严重的海水污染环境下,工业化循环水技术的发展为海水养殖提供了另外一种有效规模化生产途径。

各地动作频频

海南、广东、山东……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各沿海省份动作不断,纷纷出台政策并引导资金培育当地相关项目。

举例来说,离岸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是沿海鱼类养殖的推广方向。据介绍,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作为高投入高产出项目,是当今鱼类养殖最高生产力的代表之一。

就在“十二五”期间,海南、广东、山东均计划实现养殖规模翻一倍以上,包括国联水产(6.150,0.00,0.00%)等公司也开展深水网箱产业园区计划,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应用。

对此,上述通知明确:未来将主要针对海水网箱养殖发展中的小型、分散等问题,支持年生产60个以上适合20米至30米水深的离岸型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系统,开展年产300吨鱼类养殖的产业化示范,形成从苗种培育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建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规范体系。

优势产业先行

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以及海洋装备的蓝图已现。

上述通知表示:将支持海洋生物创新医药、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和材料发展,包括海洋创新药物(含二次开发)和中药等。

在海洋生物制品方面,资金支持范围包括年产150吨以上蛋白酶、脂肪酶等海洋新型酶类、年产15吨以上生理活性功能显著的海洋糖类、脂类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等。

海洋装备的支持范围则涵盖海洋观测与探测装备、海洋生物产业装备和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与设备三类。

下一步,相关部门要求山东、广东、浙江等沿海示范地区在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装备等三大领域中选择一个最有基础的作为示范重点,尽快取得突破。

未来,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采取目标考核、滚动支持、包干使用的方式,支持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和市场培育。

绿色发展国家海洋局促绿色发展

2012年11月2日,2012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在上午的主论坛“2012厦门国际海洋论坛”上,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是中国发展海洋事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国家海洋局在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上,将着力做好完善政策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加大对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究等领域产业的支持力度。管理和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海洋产业发展,尽快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区。

二是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示范应用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加强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撑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三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生态监控和生态灾害管理,定期开展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有效提升海上溢油、赤潮、绿潮、海洋核辐射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典型海洋生态区的综合整治和修复,加快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四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做好“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运行工作。继续组织实施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南中国海海啸预警系统建设等国际项目,进一步推动《南海及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1—2015)》,吸纳发展中海洋国家参加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计划,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基础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培养海洋人才。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在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