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五脏之俞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五脏之俞为五脏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个背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

概念指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背)俞穴。《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所指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五穴。因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名。

解读五脏之俞为五脏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个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腑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往下排列。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篇中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有“六府之俞各六”的记载,但未列穴名。至《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长刺节论》:“迫藏刺背,背俞也。”《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阳。”《索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病治阳”。这些均说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脏病症。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

中医应用1、肺俞

名称:肺俞,经穴名。代号BL13。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肺之背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解剖: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以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荨麻疹,皮肤搔痒症等。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2、心俞

名称:心俞,经穴名。代号BL15。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心之背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

解剖: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通过。

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3、肝俞

名称:肝俞,经穴名。代号BL18。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背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解剖: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症,脊背痛;以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4、脾俞

名称:脾俞,经穴名。代号BL20。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解剖: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5、肾俞

名称:肾俞,经穴名,代号BL23。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解剖: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

主治:遗精,阳萎,遗尿,溺血,泄泻,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水肿,腰痛;以及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

操作: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玲孺 - 副研究员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