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舌突蛙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浮蛙科舌突蛙属。主要分布在西藏。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17~20 mm。头宽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略超出下唇,吻棱较明显;鼻孔略近吻端;鼓膜隐蔽,鼓环尚清晰,其直径约为眼径的1/2;瞳孔横椭圆形;无犁骨齿;舌大,后端微具缺刻,舌面有小乳突。背面皮肤光滑,仅肩上方及体侧有少数扁平疣粒或痣粒;颞褶呈弧形;四肢背面及肛周围光滑;整个腹面皮肤光滑,仅跖腹面有扁平小疣。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第一指短于第二指,指端圆,不膨大亦无沟,关节下瘤不显,掌部无疣粒,掌突3个,不甚清晰;后肢较粗,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左右跟部略重叠,胫长略超过体长之半;趾细长,跖间无蹼;关节下瘤、跗褶及内、外跖突均不显;趾端略扁,横沟不清晰。背面棕红色,向体侧渐呈橄榄棕色,散有褐色斑点;两眼之间有深褐色横斑;体背面有“八”形棕褐色斑,其余部位散有浅褐色小斑点;吻棱经上眼睑外缘至颞褶下缘有一深褐色带纹;体侧散有棕褐色。斑点,肛周围及股基部后方具深褐色斑点;四肢背面深褐色横纹清晰;咽胸部浅黄色,腹部及后肢腹面呈肉红色,均有棕褐色斑点或形成云斑;掌、跖部棕红色。雄蛙无声囊及雄性线;未见指上婚垫。1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海拔2 700-3 200 m山坡的针阔叶混交林带。7月中旬,尤其在雨天,该蛙多隐匿在林下苔藓植物或落叶层及其所覆盖的乱石缝中呜叫,常集群发出“嘎、嘎”的清脆叫声。遁声觅踪,因其体小,藏身于石缝间,十分隐蔽,跳跃敏捷,很难捕获。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蛙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较少。受胁等级:易危VU。1
分布西藏(墨脱)。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付晶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