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名。指口唇颜色红赤且有肿胀。
解读口唇红肿指口唇颜色红赤且有肿胀而言。又名唇风、唇疮、茧唇。有时与唇裂并见,如《证治准绳》之谓“唇肿裂”。多由脾胃积热,或阴虚血热,或脾胃津亏,风毒外侵所致。
中医应用一、病因病机1、胃火口唇红肿
足阳明胃经环唇绕口,胃热循经上扰则致口唇红肿,热甚化火者,上下口唇弥漫红肿,灼热疼痛。
2、痰火口唇红肿
胃中积热不解,不能游溢精气,津液化生痰浊,随胃热上行,留注于唇则致唇肿。
3、脾阴虚口唇红肿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虚不化精微,唇失所养,则干裂,阴火乘之则红肿灼热疼痛。
二、分型论治1、胃火口唇红肿
临床表现:口唇色红渐肿,口唇发热并有灼热感、大便秘结、口渴欲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清胃散。黄连、当归、生地、丹皮、升麻。
2、痰火口唇红肿
临床表现:唇上初结似豆,渐大如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火,化痰浊。
方药:清胃散合二陈汤。黄连、当归、生地、丹皮、升麻、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
3、脾阴虚口唇红肿
临床表现:口唇色红作肿,痛如火烧,甚有口唇干裂,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燥,心烦,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脾润燥,养血清热。
方药:资生丸。人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芡实、甘草、陈皮、麦芽、神曲、白豆蔻、桔梗、藿香、黄连、砂仁、扁豆、山楂、泽泻。
三、其他疗法主穴:人中、地仓、承浆。
配穴:肝气郁结加行间、太冲;肺经热盛加尺泽、列缺;脾虚湿盛加脾俞、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诸穴均按常规操作。人中向鼻方向斜刺0.3-0.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承浆向舌部斜刺0.5-0.8寸。行间、太冲针用泻法;尺泽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脾俞、阴陵泉针用补法。背俞穴位不宜深刺,以浅刺或针尖朝向脊柱方向斜刺,以免伤及内脏。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妍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