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湍蛙(学名:Amolops monticola)为蛙科湍蛙属的两栖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一般生活于阴湿、陡峻以及急流溪边石上或溪边朽木下。
形态特征湍蛙体形大多与湍流生活相适应;体扁平,后肢细长;趾蹼发达,绝大多数为全蹼,指、趾末端膨大成吸盘状,背面有一横凹痕,腹面呈肉垫状,借以贴附在溪流石上。1
生长环境一般生活于阴湿、陡峻以及急流溪边石上或溪边朽木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850至2350米。
分布范围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2
生活习性成蛙夜出活动,一般生活于山溪水边或岸边,有的蹲在瀑布下的石头上。4~9月为繁殖季节,这时比较集中,大雨后或近黄昏时颇易采到;曾在一条不长的溪流中一晚采到200余只,大多数都正在抱对。湍蛙可能只在产卵季节才能大量发现;俟后就很难找到。卵产于瀑布下的石隙间或贴在附着物上。卵径约4毫米,乳白色。蝌蚪吻部低圆,眼位于头背上方,体宽扁,尾肌强,尾鳍低。与蛙属不同湍蛙蝌蚪腹面口后有1马蹄形大吸盘,用以吸附在溪流石上,不致被水冲走,常逆流缓缓向前移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丹宁 - 教授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