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胆,中药名。为鲤科鲤属动物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的胆囊。分布于除西藏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具有清热明目,退翳消肿,利咽之功效。常用于目赤肿痛,青盲障翳,咽痛喉痹。入药部位
胆囊。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肝、心经。
功效清热明目,退翳消肿,利咽。
主治用于目赤肿痛,青盲障翳,咽痛喉痹。
相关配伍1、治眼飞血赤脉及痛:鲤鱼胆五枚,黄连(去须,捣为末)半两。上二味,取胆汁调黄连末,纳瓷合盛,于饭上蒸一次,取出,如干,即人少许蜜,调似膏。日五七度,涂敷目眦。(《圣济总录》鱼胆敷眼膏)
2、治内障眼:鲤鱼胆同脑子研匀,贴太阳穴。(《卫生易简方》)
3、治喉痛:鲤鱼胆汁熬干研末,加少许元明粉、冰片调匀,吹喉头,每日2—3次。(《海洋药物民间应用》)
4、治沈唇疮:鲤鱼胆一枚。上一味,取汁磨墨相和,涂之。(《圣济总录》)
5、治慢性中耳炎:将耳内脓汁擦净,然后将鲜鲤鱼胆汁滴入耳中,用棉填塞耳孔,每日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6、治阴痿:雄鸡肝一具,鲤鱼胆四枚。上二味,阴干百日,末之,雀卵和,吞小豆大一丸。(《千金要方》)
7、治男子茎肿:用鲤鱼胆敷。(《调燮类编》)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2.5g。外用:适量,汁点、涂。
禁忌本品有毒,不宜吞服较大鱼胆,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采集加工将鲤鱼杀死后,取出胆囊,晾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体呈纺锤形,侧扁,腹部圆。头宽阔。吻钝。口端位,呈马蹄形。须2对。眼小,位于头纵轴的上方。下咽齿3行,内侧的齿呈臼齿形。鳞大,侧线鳞33-39。鳃耙一般为18-22。背鳍3,15-21,第3硬刺坚强,后缘有锯齿。 臀鳍3,5。第3硬刺后缘也有锯齿。身体背部呈纯黑色,侧线的下方近金黄色,腹部淡白色。背、尾鳍基部微黑,雄鱼尾鳍和臀鳍橙红色。
生长环境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除西藏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
12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袁贤达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