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胎,中药名。为六鳃鲨科哈那鲨属动物扁头哈那鲨Notorhynchus platycephalus(Tenore)或皱唇鲨科星鲨属动物白斑星鲨Mustelus manazo Bleeker等雌性鲨鱼的胎。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具有补虚,养血,调经,止泻之功效。常用于久病体虚,咳嗽,痛经,小儿腹泻。入药部位
雌性鲨鱼的胎。
性味味甘、咸,性平。
功效补虚,养血,调经,止泻。
主治用于久病体虚,咳嗽,痛经,小儿腹泻。
相关配伍1、治久病体虚:鲨鱼胎晒干,捣碎,煮粥食。
2、治咳嗽:鲨鱼胎焙黄,研粉,冲服。(1、2方出自《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
3、治慢性痢疾:鲨鱼胎晒干,煮食,每日1-2次。
4、治皮肤脓疮:鲨鱼胎1-2条,炖熟食用,连服数次。
5、治创口久不愈合:灰星鲨胎1条,加调味品,清水炖服,连服数次。(5-73-5方出自《海洋药物民间应用》)
用法用量内服:炖食,1-2条;或研末。
采集加工捕得后,剖腹取胎。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1、体长一般达2-3m,前部较粗大,后部渐细小,尾狭长。头扁宽,前缘广圆,吻中长,约为头长的四分之一。眼长圆形,无瞬膜。鼻孔中大,下侧位,前鼻瓣后部圆,突出。口宽大,广弧形,下唇褶发达,褶沟后延。上下颌牙侧扁,上颌无正中牙,每侧6牙,牙的内缘具大齿头1个,向后弯斜;外缘具小齿头1-3个。下颌正中牙1个,其中央无齿头,两侧各具小齿头3个;下颌每侧6牙,牙梳状,具5-6齿头。喷水孔小,圆形,上侧位,距第1腮孔比距眼为近。腮孔7个,宽大,下部伸达腹面,向后渐小,最后1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背鳍1个,后位,起点与腹鳍基底后端相对。胸鳍较大,外角和里角钝尖。腹鳍与背鳍约等大,臀鳍小于背鳍。尾鳍甚长,尾椎轴平,后略上翘,下叶前部突出,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尾部钝尖。体灰褐色,散布不规则黑色斑点,腹部、腹鳍及臀鳍浅褐色。
2、体细长,一般在1m以内。头宽,吻稍厚,前端钝。眼椭圆形,瞬褶平横外露,眼后有小型喷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处,有鼻瓣。口呈三角形,距吻端远,有唇褶,上唇褶宽扁而长,下唇褶狭而短。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前3个较宽,比眼径较大。最后2个较狭,位于胸鳍上方。背鳍2个,第1背鳍约于体腔中部上方,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2背鳍稍小,形状相似。臀鳍小,起点约与第2背鳍基底中部相对。胸鳍中大,始于第5鳃孔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内角较尖。尾鳍狭长,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部微突,中后部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鳍褐色,边缘较淡,下侧面和腹面银白色。
生长环境1、栖息于近海底层,主食中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卵胎生,每胎产仔10余尾。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黄海产量较大。
2、栖息于近海。以软体动物、虾、蟹及小鱼为食。卵胎生,每产10余仔。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等水域。
12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承瑜 - 博士后 -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