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梗胡枝子,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细梗胡枝子Lespedeza virgata (Thunb.) DC.的全草。分布于辽宁南部经华北、陕西至长江流域各省,但云南、西藏无之。具有清暑利尿,截疟之功效。用于中暑,小便不利,疟疾,感冒,高血压。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归肺、胆、胃经。
功效清暑利尿,截疟。
主治用于中暑,小便不利,疟疾,感冒,高血压。
相关配伍1、治蛇咬伤:细梗胡枝子、剪刀草、樱桃叶、黄豆叶各适量,捣烂调蛋清外敷。
2、治慢性肾炎:细梗胡枝子10g,麦冬9g,盐柏9g,茶树根12g,知母10g,水煎内服。(上2方出自《土家族药物志 下》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采集加工夏季采收,洗净,切碎晒干。
形态特性细梗胡枝子又名:莳绘萩。小灌木,高25-50厘米,有时可达1米。基部分枝,枝细,带紫色,被白色伏毛。托叶线形,长5毫米;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稀近圆形,长(0.6-)1-2(-3)厘米,宽4-10(15)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凹,有小刺尖,基部圆形,边缘稍反卷,上面无毛,下面密被伏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1-2厘米,被白色伏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通常具3朵稀疏的花;总花梗纤细,毛发状,被白色伏柔毛,显著超出叶;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毫米,被伏毛;花梗短;花萼狭钟形,长4-6毫米,旗瓣长约6毫米,基部有紫斑,翼瓣较短,龙骨瓣长于旗瓣或近等长;闭锁花簇生于叶腋,无梗,结实。荚果近圆形,通常不超出萼。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石山山坡。分布于辽宁南部经华北、陕西至长江流域各省,但云南、西藏无之。
药材性状根呈长圆柱形,具分枝,长10-30cm,表面淡黄棕色,具细纵皱纹,皮孔呈点状或横向延长疤状。茎圆柱形,较细,长约50cm,多分枝或丛生,表面灰黄色至灰褐色,木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片狭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2.5cm,宽0.5-1.5cm,先端圆钝,稍具短尖,全缘,绿色或绿褐色,上面近无毛或被平伏短毛,背面毛较密集。有时可见腋生的总状花序,总花梗长4-15cm,花梗无关节,花萼杯状,长约4.5mm,被疏毛,花冠蝶形。荚果斜倒卵形。气微、味谈,具豆腥气。
相关论述《福建药物志》:“利尿,截疟,宁心。治小便不利,疟疾,高血压,失眠,感冒。”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建伟 - 教授,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