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石榴果,中药名。为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inn.的成熟果实。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具有健脾消积,涩肠止泻之功效。常用于食积饱胀疳积,腹泻,痢疾,脱肛,血崩。
入药部位干燥幼果。
性味味甘、涩,性平。
功效健脾消积,涩肠止泻。
主治食积饱胀疳积,腹泻,痢疾,脱肛,血崩。
相关配伍1、治小儿消化不良,痢疾:水辣蓼2.5kg,拿果2.5kg,共加水煎汁,加红糖调味。每日3次,每次30g左右。(《西昌中草药》)
2、治冷泻:番石榴(果)、赤地利、鬼针草各9-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或研末;或生食,每次2-3枚,每日2-3次。
使用注意热毒血痢禁服。
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一般鲜用。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3米;树皮平滑,灰色,片状剥落;嫩枝有棱,被毛。叶片革质,长圆形至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于圆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侧脉12-15对,常下陷,网脉明显;叶柄长5毫米。花单生或2-3朵排成聚伞花序;萼管钟形,长5毫米,有毛,萼帽近圆形,长7-8毫米,不规则裂开;花瓣长1-1.4厘米,白色;雄蕊长6-9毫米;子房下位,与萼合生,花柱与雄蕊同长。浆果球形、卵圆形或梨形,长3-8厘米,顶端有宿存萼片,果肉白色及黄色,胎座肥大,肉质,淡红色;种子多数。
生长环境生于原野、村边、溪旁、林缘等地。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药理作用1、降血糖作用。
2、止血作用。
相关论述1、《四川常用中草药》:“消食,生津,收敛止泻。治食积饱胀,老人津枯便秘,肠热下痢。”
2、《台湾药用植物志》:“健脾。治小儿伤食。”“驱虫,止血。”
3、《福建药物志》:“健胃固肠。治冷泻。”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建伟 - 教授,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