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地膏药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地膏药,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贴生鼠曲草Gnaphalium adnatum (Wall.ex DC.) Kitam.的全草或叶。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散结,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湿热痢疾,痈疽肿毒,瘰疬,外伤出血。

别名岩白菜、雾水草、白头翁、地毛香、棱干青、野水牛蒿、兔耳风、老鸦绵、大棉花草

入药部位全草或叶。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散结,止血。

主治湿热痢疾,痈疽肿毒,瘰疬,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1、治湿热痢疾:地膏药、白头翁、马尾黄连各10g,水煎服。(《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

2、治痈疽疮疡,外伤出血:地膏药鲜全草适量,捣烂外敷。(《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一般鲜用,也可于秋季采收晒干。

形态特征贴生鼠曲草,又名宽叶鼠曲草、贴生香青。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茎直立,粗壮,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密被白色厚绵毛。基生叶花期时枯萎;茎生叶互生,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状条形,长4-8cm,宽7-25mm,先端具小尖,基部狭窄,抱茎,全缘,叶脉3条,两面被密绒毛,杂有密糠秕状短毛,上部叶渐小,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和枝端排成球状紧密的复伞房状,直径5-7mm;总苞球状,长约6mm,宽5-6mm;总苞片5-6层,白色或淡黄白色,干膜质,外层苞片短,宽卵形,先端钝,密被绒毛,内层长圆形或窄长圆形,先端稍尖;花黄色,外围有多数雌花,中央有4-7个两性花;雌花花冠丝状,有3-4个小齿,两性花筒状,5齿裂。瘦果长圆形,有乳头状突起;冠毛1列。花期8-10月。

生长环境生于林边、山坡草地或灌丛中。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干燥茎枝圆柱形,直径4-8mm,具纵条纹,密被白色绵毛,灰绿色。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类白色,中空。叶片卷曲,皱缩,平展的完整者为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装长圆形,长4-9cm,宽1-2.5cm,先端具短尖头,基部渐狭,全缘,两面密被白色绵毛,主脉两面凸起,灰绿色。头状花序小,于枝端排成密集球状或伞房状。总苞近球形,直径5-6mm,总苞片干膜质,淡黄色。雌花和两性花小。偶见圆柱形种子。气微,味苦。以枝叶多、色灰绿者为佳。

相关论述1、《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燥湿。治湿热痢疾,瘰疬等症。”

2、《福建药物志》:“消炎,散肿,止血。治痈,刀伤出血。”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甘嘉荷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