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红膻,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羊红膻Pimpinella thellungiana Wolff的根或全草。分布于华北地区、中原、内蒙古及东北各地。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止咳祛痰之功效。常用于克山病,心悸,气短,咳嗽。
入药部位根或全草。
性味味甘、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止咳祛痰。
主治克山病,心悸,气短,咳嗽。
相关配伍1、治潜在型及慢性克山病:羊洪膻根、西野马先蒿各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5天为1疗程,休息15-20天再进行第2疗程。或用羊红膻全草30g,黄精15g,水煎,每日分2次服,疗程同上。(《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气管炎:洋洪膻根9g或全草15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内服:3-9g。
使用注意多数克山病患者服用本方后,一般3-5天头昏、气短、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5-10天上述症状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面色由灰暗变红润,脉搏有力,心音由弱变强。个别病例服药后口干、口角起疱疹,未经治疗而自行消失。
阴虚内热,肺热咳嗽者忌用。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泥土,洗净,晒干。
形态特征羊红膻,又名缺刻叶茴芹。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长圆锥形,长5-15厘米,径0.3-1厘米。茎直立,有细条纹,密被短柔毛,基部有残留的叶鞘纤维束,上部有少数分枝。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柄,长5-20厘米,被短柔毛;叶片轮廓卵状长圆形,长4-17厘米,宽2-6厘米,1回羽状分裂,小羽片3-5对,有短柄至近无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4(-7)厘米,宽0.5-2(-4)厘米,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有缺刻状齿或近于羽状条裂,表面有稀疏的柔毛,背面和叶轴上密被柔毛;茎中部叶较基生叶小,叶柄稍短,叶片与基生叶相似,或为2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线形;茎上部叶较小,无柄,叶鞘长卵形或卵形,边缘膜质;叶片羽状分裂,羽片2-3对,或3裂,裂片线形。无总苞片和小总苞片;伞辐10-20,长2-3(-4)厘米,纤细,不等长;小伞形花序有花10-25;无萼齿;花瓣卵形或倒卵形,白色,基部楔形,顶端凹陷,有内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圆锥形,花柱长约为花柱基的2倍或更长。果实长卵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果棱线形,无毛;每棱槽内油管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花果期6-9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600-1700m的河边、林下、草坡和灌丛中。分布于华北地区、中原、内蒙古及东北各地。
性状鉴别本品根呈圆锥形,不分枝,表面土黄色,有纵皱。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茎直立,茎下部四棱形,上部圆柱形。有时可见果,为卵状长圆形双悬果。气特异,有羊膻味;味辛、辣。
药理作用1、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根及全草可抗凝血,全草能降压、扩张冠脉、降血脂。
2、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调节和改善作用。
3、抗缺氧作用。
4、促进生长发育。
5、毒性:大剂量可致死。
相关论述《全国中草药汇编》:“温中散寒。治克山病,心悸,气短,咳嗽。”
附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收载,原植物名为缺刻叶茴芹。
12345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科力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