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肉,中药名。为鸬鹚科动物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sinensis(Blumenbach)的肉。四季均可捕捉,去内脏及羽毛,取肉鲜用。栖息于河川、湖沼及海滨,善潜水捕食鱼类;营巢于芦苇丛中或矮树、峭壁上;广布于我国各地,经驯养后可供捕鱼。味酸、咸,性寒,归脾经,具有利水消肿、散寒的功效,主治水肿腹大、体寒、腹水鼓胀等病症。
入药部位肉。
性味味酸、咸,性寒。
归经归脾经。
功效利水消肿,散寒。
主治水肿腹大,体寒,腹水鼓胀。
相关配伍治大腹臌胀:鸬鹚肉烧存性,研成末,冲米汤水饮服,每日1次,每次3~9g。(《广西药用动物》)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5~10g,开水或米饮调服。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采集加工四季均可捕捉,去内脏及羽毛,取肉鲜用。
形态特征鸬鹚,中型鸟类,体长80cm。颊、颏和上喉均为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头、羽冠、颈等为黑色,但有金属紫绿色反光,并有白色丝状羽;肩和翼的覆羽青铜棕色,羽缘蓝黑色;初级尺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色,并带有绿色金属反光。下体蓝黑色,并具金属反光,下胁有一雪白块斑。尾灰黑色,羽干基部呈灰白色。虹膜翠绿色。眼先橄榄绿色,缀以黑色玟点;眼下橙内色;嘴下喉囊为橄榄黑色,并缀许多鲜黄色斑点。上嘴黑褐,边缘及下嘴灰白色,且具砖红色斑。跗跖黑色,四趾向前,具蹼及锐爪。冬羽时期,头无羽冠,头、颈无白色丝状羽;颊、颏和上喉的白色半环为浅灰棕色所代替,下肋无雪白斑块。
生长环境栖息于河川、湖沼及海滨,善潜水捕食鱼类。营巢于芦苇丛中或矮树、峭壁上。经驯养后可供捕鱼。
相关论述1、《纲目》:“杜甫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或谓即此。又一种似鸬鹚,而蛇头长颈,冬月羽毛落尽,栖息溪岸,见人不能行,即没入水者,此即《尔雅》所谓鹚头、鱼䴔者,不入药用。鹚音拗。”
2、《纲目拾遗》:“鸬鹚,形如鹅,而色黑面红,俗呼摸鱼公。水乡人家多养之以捕鱼。十月后饲以狗肉,则身暖不畏寒,虽破冰如水亦不死。”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随清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