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梨枝叶,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杜梨Pyrus betulifolia Bunge的枝叶。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具有疏肝和胃,缓急止泻之功效。用于反胃吐食,霍乱吐泻,转筋腹痛。
入药部位枝叶。
性味味酸、甘、涩,性寒。
功效疏肝和胃,缓急止泻。
主治用于反胃吐食,霍乱吐泻,转筋腹痛。
相关配伍1、治反胃吐食:棠梨叶油炒去刺,为末,每旦酒服一钱。(《纲目》引《山居四要》)
2、治皮肤溃疡:棠梨枝叶适量煎水,洗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叶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
采集加工夏季采收枝叶,将枝切段,晒干。
形态特性杜梨又名:棠梨树,土梨,海棠梨,野梨子,灰梨。乔木,高达10米,树冠开展,枝常具刺;小枝嫩时密被灰白色绒毛,二年生枝条具稀疏绒毛或近于无毛,紫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渐尖,外被灰白色绒毛。叶片菱状卵形至长圆卵形,长4-8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粗锐锯齿,幼叶上下两面均密被灰白色绒毛,成长后脱落,老叶上面无毛而有光泽,下面微被绒毛或近于无毛;叶柄长2-3厘米,被灰白色绒毛;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两面均被绒毛,早落。伞形总状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绒毛,花梗长2-2.5厘米;苞片膜质,线形,长5-8毫米,两面均微被绒毛,早落;花直径1.5-2厘米;萼筒外密被灰白色绒毛;萼片三角卵形,长约3毫米,先端急尖,全缘,内外两面均密被绒毛,花瓣宽卵形,长5-8毫米,宽3-4毫米,先端圆钝,基部具有短爪。白色;雄蕊20,花药紫色,长约花瓣之半;花柱2-3,基部微具毛。果实近球形,直径5-10毫米,2-3室,褐色,有淡色斑点,萼片脱落,基部具带绒毛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50-1800m的平原或山坡阳处。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相关论述《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反胃吐食。”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迎寒 - 讲师,博士 - 承德医学院中药系中药药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