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寒湿疫还是湿热疫

达医晓护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428 篇文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NCP)自2019年12月始发以来,蔓延迅速,传播广泛。但在治疗上,目前尚未研制出可攻克该病毒的特效药物。本次2019-nCoV 感染具有强烈的流行性、传染性,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也有医家认为属于瘟疫、戾气范畴。中医学对于“温疫”的认识已有悠久的历史与诊疗经验,且在此次防治中也被证明发挥了很大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扬。此次NCP病性属于寒湿疫还是湿热疫,国内有不同的报道。

640.webp (9).jpg此次病邪性质以湿为主。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平原,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且2019年末雨水缠绵不断,地域更显潮湿。加之2019年12月入冬以来,武汉气温应寒而反暖,如此天暖地湿,湿热氤氲,则更易产生疫疠之邪的“湿性浊毒”。除此之外,亦有五运六气学者根据实际气候指标计算全国16方域六气气化数值,结合五运六气理论推演天时气化,得出:武汉所处之赣湘鄂华中区方域己亥岁末以湿气为多。同时,武汉人民“靠水而居”,其生活习性及饮食习惯也易使其形成脾虚失运的湿性体质,从而增大了感染“湿毒”的可能性。根据武汉疫区的资料显示,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具有乏力、倦怠、身热不扬、舌苔偏腻的特点,部分患者伴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以腹泻、大便不爽、口苦等为首发症状,且病情缠绵难愈。符合中医“湿”的特点: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见本病病因属性主要以“湿”为主,可归属于“湿毒疫”范畴。在这一点上,目前学术界没有太大争议。

640.webp (10).jpg然而,目前对于“寒湿疫”、“湿热疫”、“温热疫”等归属仍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仝小林院士等称之为 “寒湿疫”,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自有寒性”,强调其伤阳特点。而马家驹则认为,疫疠为毒邪,湿毒中蕴含热毒,可以化热,故称之为“湿热疫”。更有研究综合了各地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后发现,有浙江、陕西、云南、山西、江苏等17个省或直辖市的诊疗方案中认为本病的邪气特点为温或热邪。范伏元等根据50余例湖南确诊患者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特点,提出“湿毒夹燥”的观点。张传雷等也认为本次疫毒燥湿相兼。范逸品等对“燥”的来源作了进一步解释:其一,是根据中医学五运六气的“三年化疫”理论,推算今年庚子年之“伏邪”为“伏燥”。其二,则是由于武汉地区2019年下半年前期长期的温燥气候,导致温燥之邪久伏于肺。他们认为,本次病理病性为寒热夹杂、燥湿错综、虚实并见。另外,周铭心根据五运六气理论,结合患者易见症状表现,辨识此肺炎乃风温夹湿之疫厉。同样依据五运六气理论,李晓凤认为本次致病疫毒属风热性质。

640.webp (11).jpg对于以上争议,张再良教授认为,由于各地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等各有不同,所以各种认识都存在相对的合理性,临床仍当辨证论治。任伟钰等通过统计20个省市发布的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也发现,各地区方案呈现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性,经分析与当地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呈现相关性。杨道文等也认为,正如《素问·风论篇》所述:“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可见同为风邪均入阳明,随患者体质变化而有不同表现。湿毒之邪同样也会随患者体质而有湿热、寒湿等不同表现。故此次疫病的病性界定中,寒热属性占据了绝大多数,但是病性并不是非热即寒,寒包热也有可能,湿、风、暑、燥也有可能,热盛后期出现气、血、津、液的耗伤皆有可能,具体应根据机体感受病邪后所产生的反应判定。此外,在此次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湿邪与寒、热结合也可变生寒湿、温热挟湿、湿温、湿热等情形。在研究和治疗NCP整个过程中,始终应当重视地域环境、气候环境、体质等因素对病性的影响,着眼于机体感受病邪后所产生的反应。

通过对国内各省市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论文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由于各地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等各有不同,所以各种认识都存在相对的合理性,临床仍当辨证论治。我们需要综合分析不同省市的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的相关内容,古为今用,取其所长,取其所用,提出现代分析和现代治疗方案,从而充实中医,发展中医。

作者: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

方泓 主任医师

杨洁如 住院医师

评论
科普633c2bb156eb9
进士级
已阅
2023-11-03
🐲龙潭老鼠🐭
少师级
科普中国、普及科学。
202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