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建筑指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建筑。日本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木材,木架草顶是日本建筑的传统形式。房屋采用开敞式布局,地板架空,出檐深远。居室小巧精致,柱梁壁板等都不施油漆。室内木地板上铺设垫层,通常用草席作成,称为“叠”(汉语音译“榻榻米”),坐卧起居都在上面。古代日本风俗,一屋只住一代,下一代另建新屋居住,持统女皇(690~697年在位)以前,皇室也是每朝都营新宫。
简介日本古代建筑一般泛指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前的建筑;也有专指飞鸟、奈良、平安时代(12世纪前)建筑的。
在考古学上,日本古代建筑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公元 3 世纪前,但建筑实物遗存至今者可以法隆寺西院伽蓝堂塔为中心的建筑群为代表。始于公元 662 年的天智朝,积极吸取唐国都城、宫殿建筑制度,营建平城京(今奈良)。公元 710 年迁都,进入奈良时代,遗构有药师寺东塔、唐招提寺讲堂、金堂等。东大寺也创立于此时,遗构却只有法华堂、正仓院宝库等。这些建筑都是以中国唐代建筑为楷模的日本古典建筑,是后世和样建筑的雏形。公元 794 年迁都平安京(今京都),进入平安时代,寺院建筑为之大变。
随着密宗佛教的发展,开始营建山中寺院,堂、塔均建造在深山峡谷之中,一举完成佛教建筑的日本化,典型遗构是室生寺,至今尚存 8 世纪末五重塔和 9 世纪中叶金堂。醍醐寺是另一实例。贯串整个平安时代的建筑日本化之风,以平等院凤凰堂的出现达于日本和尚重源和极点,它是日本建筑美的成熟表现。建筑界的中兴,开始于公元 1185 年东大寺复建。中国明州匠人陈和卿密切合作,吸取宋式营造技术,创立大量使用素枋插拱的独特式样。为日本建筑界第二次吹进新风,今称大佛样。代表作有东大寺南大门、净土寺净土堂等,反映了生机勃勃的镰仓时代的建筑特征。
自室町幕府的建立(公元1336年)至15世纪初,约一百年间,是禅宗建筑和折衷建筑的最盛期,以东福寺三门、圆觉寺舍利殿、观心寺金堂为代表,是镰仓时代积累下来的建筑技术开花结果的时代。著名的金阁寺、银阁寺也创建于此时。桃山时代虽不足半个世纪,却创造了城郭、灵庙、茶室等豪华壮丽的建筑,建筑的主要内容开始从神佛转向人间。江户时代以后,商铺、学校、戏院等世俗建筑得到了发展。1
历史沿革钦明天皇在位(539~571)时,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佛教传入,日本建筑开始采用瓦屋面、石台基、朱白相映的色彩以及有举架和翼角的屋顶。出现了宏伟庄严的佛寺、塔和宫室,住宅和神社的建筑式样也发生变化。外来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吸收中国南北朝和隋唐文化,到9世纪末逐渐日本化;
第二阶段受中国宋、元、明三代文化的影响,到16世纪以后完成日本化。
第三阶段受欧洲国家建筑风格影响,到20世纪初完全日本化。但此时期的建筑多为贵族王室所用,民间仍然使用中式日版建筑。
建筑类型神社日本祀奉自然神、氏族祖先和英烈人物的建筑物。神社历来实行“造替”制度,即每隔一定时期(如20年、60年)重建一次。所以,现存神社屋宇有些虽仍保留早期住宅遗风,但都是后世重建的。早期神社的平面和外观都比较简单,用木板墙,下部架空,双坡木架草顶,屋面无举折,不施彩色和雕饰。有两种基本式样:一种称为“大社造”,以岛根县出云大社为代表;现存社屋是1744年造替的,平面呈方形,悬山式屋顶,山面开门,室内有一根中心柱。另一种称为“神明造”,以伊势神宫为代表;其特点是社屋三开间,正面明间开门,屋顶也是悬山式。
平安时代以后,神社建筑式样增多,出现了单间方形平面,两坡顶山面加一个披檐的“春日造”;将“神明造”前檐披出成前廊的“流造”;在主殿前接建一殿,两者屋顶联成勾连搭的“八幡造”;在三开间社屋的左、右、前三面各加披檐的“日吉造”等。此后,神社的式样和数量都不断增加,到大正年间(1912~1926),日本全国有大小神社约12万所。
佛寺日本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624年,日本全国有佛寺46所。奈良时代(710~784)佛教兴盛,全国佛寺增加到几百所。著名的是奈良前期重建的法隆寺(607)西院,其主要建筑物塔、佛殿、中门、回廊是日本现存最古的建筑物,建筑式样仍保持飞鸟时期的特色。奈良中期迁都平城京后,大力吸收唐代中国文化,在各诸侯国建立国分寺,在平城京建造总国分寺──东大寺。东大寺的大殿面阔11间,高约40米,殿内佛像高20米左右,是当时日本最宏伟的建筑物,大殿前有东西二塔,后有讲堂,寺内仅铜佛是当时旧物。奈良后期的代表性建筑物唐招提寺(759)金堂。
住宅日本早期住宅多采用木架草顶,下部架空如干阑式建筑。佛教传入后,住宅也有明显变化。圣武天皇在位时(724~748)朝廷鼓励臣下建造“涂为赤白”(柱梁涂朱,墙壁刷白)的邸宅。奈良时代留下的惟一住宅实例是已被改造成法隆寺东院传法堂的一座五开间木架建筑,原是圣武天皇皇后之母橘夫人的邸宅。平安时代贵族住宅采用“寝殿造”式样,主人寝殿居中,左、右、后三面是眷属所住的“对屋”,寝殿和对屋之间有走廊相联,寝殿南面有园池,池旁设亭榭,用走廊和对屋相联,供观赏游憩之用。镰仓时代的武士住宅,出于防御上的考虑,平面形式和内部分隔都很复杂,布局和外观富有变化。僧侣们则因读经需要而在居室旁设置小间作为书房,这是“书院造”式住宅的萌芽。到了室町(1338~1573)和桃山(1573~1600)时期,书院造式住宅兴盛起来。这种住宅平面开敞、简朴,分隔灵活,室内设有“书院”(读书用的小空间)、“床之间”(挂字画和插花、插香等清供之处,形如壁龛)、“违棚”(放置文具图书的架子)等陈设和室内处理,富有特色。由于商业繁荣,各地领主所在地,以城堡为中心的“城下町”(集镇)兴起,世俗建筑如市房、商家都有所发展;而茶道在武士和文人中的流行,又促进了茶室建筑的发展,以具有农家风味的草庵式茶室最富有特色,这种风格的建筑物称为“数寄屋”(意为风雅之屋)。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各地诸侯兴起一阵兴建城堡望楼──“天守阁”之风。这是一种木结构的高层楼阁,不仅具有防御上的实用目的,而且还作为政治上炫耀和威慑的手段。著名的有犬山、姬路、松本、熊本、名古屋等天守阁。江户初期(1615)发布禁令限制筑城,后此风渐绝。
日本园林日本从汉代起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具日本特色和日式美感的日本园林也是非常有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筑。日本园林在结合了中国盛唐与宋时期特色的同时,因自身的自然条件与文化背景,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日本民族的纤细敏感的对人生与美的追求,使日本园林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体现日本园林的精华。后期的代表性建筑物唐招提寺(759)金堂,是中国鉴真和尚东渡后率弟子建造的,反映了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平安时代(794~1192)贵族们向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促使华丽的阿弥陀堂发展起来,突出的遗例有宇治的平等院凤凰堂(1053)、京都府净琉璃寺的阿弥陀堂等。其中凤凰堂汇集了绘画、雕刻、工艺、建筑各方面的精品。镰仓时代(1192~1333)新兴的武士势力取代贵族集团执政,中国宋代传入的禅宗获得武士们的赞赏和信仰,禅寺由此兴起,实例有镰仓圆觉寺舍利殿等。此类寺庙往往仿照中国宋代建筑,称为“唐样”;因袭平安时代旧样的建筑,称为“和样”;另一些受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建筑式样影响的佛寺,则称为“大佛样”或“天竺样”,典型实例有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和兵库县净土寺净土堂。室町幕府时代(1338~1573),禅宗继续有所发展,在京都和镰仓都仿照南宋时中国禅宗的五山十刹之制,设立五山寺院。
茶室茶室是为欣赏茶道而建的建筑物,是日本最有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茶室一般与野趣庭园相连,野趣庭园就称“茶庭”。茶室为茶庭主体建筑,置于茶庭最后部,到达茶室须经过朴素露地门,主人与客人在腰挂处等待见面,显出主人诚意,而客人须经厕所净身、蹲踞或洗手钵净手,经曲折铺满松针的点石道路到达茶室,在室外脱鞋、挂刀折腰躬身方能入茶室进行饮茶。
代表建筑伊势神宫伊势神宫(いせじんぐう)是位于日本三重县伊势市的神社。被定为神社本厅之本宗,正式名称为神宫。为与其余神宫区别时权称为伊势神宫。无神阶,于明治时代至战前为止,在国家神道之近代社格制度中,被视为特别的存在,而不定社格。
法隆寺法隆寺,又称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院,据传始建于607年,但是已无从考证。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8万7千平方米,寺内保存有自飞鸟时代以来的各种建筑及文物珍宝,被指定为国宝・重要文化财产的文物约190件合计2300多件。
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东院建有梦殿等,西院伽蓝是世界上最古的木构建筑群。法隆寺建筑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筑物”之名义列为世界遗产。法隆寺1950年从法相宗独立,是圣德宗的本山。
平等院凤凰堂平等院原是朝廷大臣的府邸,1052年改造为寺院,凤凰堂是它的主要建筑。是典型的寝殿造。寝殿造总体的基本型制是:中央正屋(寝殿),两侧有厢房(东对西对),其间连以游廊(渡殿)。有的还设中廊**。**
中国影响日本在南北朝时主要以朝鲜半岛为中介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公元588年日本建法兴寺,佛教通过朝鲜半岛东传日本,以后,随着日本佛寺的大量兴建,中国建筑体系也不断传入日本。日本于公元593年建的四天王寺,公元607年建的法隆寺,都是经朝鲜传入的中国南北朝末年式样。
隋唐是中国古代繁荣、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科技在当时世界上都居前列,和四邻的交往也很频繁。对西面的中亚、南亚、中东诸国以商贸关系为主,使远方珍物的商品大量互相交流,以满足双方的猎奇爱好。在器物类型、装饰纹样乃至音乐、舞蹈诸方面,均对隋唐有某些影响,但在建筑方面,却基本上没有表现出来。对东面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则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其建筑发展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隋统一中国后,日本遣使至隋。唐建立后,自公元630年日本第一次派遣唐使与唐建立正式联系后,先后十八次派遣唐使赴唐,几乎和唐朝相始终。在这二百余年间,日本大量吸收借鉴中国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都城宫室建设和建筑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其中更以建都奈良时期(公元710~784年)最突出。这时的都城平城京和宫殿、寺庙等都直接受中国盛唐影响。现存东大寺、西大寺、大安寺、兴福寺、药师寺、唐招提寺等古建筑仍俨然唐风,其建筑为木构架,用斗拱,采取封闭式院落布局等,也属中国木构建筑体系。公元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后,唐文化虽仍继续传入,但日本文化(包括建筑)在融合唐文化后,已逐渐走上自已发展的道路,创出自己的风格。
典型的仿唐建筑日本东大寺是典型的仿唐建筑。
由于中国唐代建筑只余四座孤例,现在大量日本奈良时期受唐影响最大的建筑遗物,以及平城京、平安京的规划与一些大寺院的布局,遂成为研究中国盛唐时期的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艺术、建筑构造的珍贵参考。
奈良时代的都城平城京受唐长安、洛阳影响最明显。它位于奈良盆地北部,东西4.2公里,南北4.8公里,面积20.2平方公里,约为唐长安的四分之一。自公元710年建都起,作为都城历时七十五年,是日本吸收唐长安、洛阳规划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所建的都城。
平城京城市布局采用长安的规划模式,把宫城建在城区中轴线上的北端,宫南建主街朱雀大路,宽72公尺,南抵南面的城门罗城门。朱雀大路两侧对称地各辟三条南北小街,八条东西小街,各划分为三十六个小格,全城共七十二格。除北端的宫城占四格外,其余布置坊市。在大路以东的称左京,大路以西的称右京。建成以后,又在东侧北半部向东拓建十二格和三个半格,称为外京。这些由小街划分成的格都是正方形,边宽530公尺,格间小街宽约24公尺。每一格内由三横、三纵共六条宽约4公尺的小巷划分为十六小块,每块称“坪”。一般住宅只占十六分之一坪,而贵族巨邸有占至4坪的。平城京和唐长安相似,在左右京南部设东市、西市,但面积很小,只各占4坪。城内也建有大量寺院,如药师寺、元兴寺、大安寺,都是占地12~15坪的大寺。平城京只南面中间筑有一小段城墙,正中北对朱雀大路建城门,名罗城门。其余东、西、北三面均无城墙,只以方格外侧之街道为界。
唐长安的特点综观平城京的规划,从在中轴线上辟主街,主街北端倚北城建宫城,全城用方格网街道划分为小格,每小格内用巷分为十六小块来看,明显是吸收了唐长安的特点的,它的小格作正方形而非横长矩形又和隋唐洛阳相似,因此可以说它是兼取唐长安、洛阳两京之长。但平城京为适应具体情况,又非全部仿唐长安、洛阳。如:因左右有山而轮廓作纵长矩形,不似唐长安之横长矩形,外面不筑城墙、不开墙濠等。公元794年,日本又建平安京,轮廓与平城京相似,城内街道及方格和宫城在北的情况也与平城京近似。从日本古文献《延喜式》中可知,平安京的一些城市管理条例也是参考了唐长安制定的。可知隋唐都城对日本都城规划的影响。
现存日本古代佛寺中,凡属飞鸟时代建筑的,反映的是中国南北朝后期特点;凡属奈良时代建筑的,反映的是中国初唐、盛唐特点。各寺都有中院,由中门和回廊围成矩形院落。飞鸟时代佛寺中,大阪四天王寺中院内中轴线上,前为塔、后为金堂(佛殿)和讲堂,属塔为佛寺主体的早期布局。奈良法隆寺中院内金堂和五重塔东西并列,只中门在中轴线上。奈良时代佛寺中,中院内正中为佛殿(金堂),塔不再布置在中轴线上。如药师寺,中院内金堂在中轴线上,其前方左右分别建东塔和西塔,塔明显退居次要地位;奈良东大寺则把塔迁出中院,布置在其前方两侧,各建东、西塔院,中院只建佛殿。这种以殿为主体的布局应是唐代佛塔布局的通式。
日本奈良东大寺约创建于公元745年,当在唐玄宗天宝四年后,寺东西宽0.8公里,南北长1公里,中院阔大,正殿大佛殿始建时面阔十一间,宽88米,竟和隋唐洛阳宫干元殿体量相近。通过此寺,可以想像唐代长安、洛阳由国家所建巨刹的规模气势。
鉴真东渡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日本古都奈良和中国有着非常深的渊源。其著名的观光名胜之一平城京就是模仿大唐的长安建造的。平城京曾是日本的都城,地处今奈良市西郊。公元710年,日本元明天皇迁都于此。朱雀门通向的平城宫设太极殿、朝堂、朝集殿等,都极似长安。
平城京在日本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直到7世纪为止,只要天皇换位就要迁都一次。可是,大约到了7世纪,随着与大陆交流的频繁,日本出现了模仿大唐的风潮,并试图通过大规模的都城展示国家的威望。最初的都城建造在奈良县内的藤原京,由于此地狭窄,仅仅过了16年,藤原京就被平城京代替,日本历史也由此进入了辉煌的奈良时代。 奈良虽是一个只有38万人口的城市,但其中却有7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东大寺。该寺始建于公元745年,当时的寺名为总分国寺,由圣武天皇仿照中国寺院建筑结构建造,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木造建筑。寺内西松林中的戒坛院,则是为中国唐代鉴真大师传授佛法而建的。走遍奈良,到处可见中国唐代的风景和建筑,其中最能说明奈良与大唐密不可分的还要数唐招提寺。该寺由鉴真按唐朝寺院的规划修建,极具盛唐的优雅与宏大气势。据说,日本孝谦女皇还模仿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书写了“唐招提寺”的横额。
鉴真和尚在日本宏扬律宗,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的总院。造寺的工匠有一些是鉴真和尚从中国带去的。
唐招提寺只剩金堂、讲堂和东塔是初建时的原物。金堂面阔7间,约28.18米长,进深4间,约16.81米。开间尺寸由明间向两侧递减,中央五开间设槅扇门,尽间只设槅扇窗。柱头有斗拱,补间只有斗子蜀柱。梁、枋、斗拱都有彩画,柱子漆红色。拱眼壁和垫板全部粉白,把承重构件鲜明地衬托出来,显得结构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屋顶是四注式,经过改造,坡度比原来的陡一些。内部中央供奉卢舍那佛,两侧是药师佛和千手观音,靠山墙则有四天王。御影堂前东面有鉴真墓,院中植有来自中国的松树、桂花、牡丹、芍药、“孙文莲”、“唐招提寺莲”、“唐招提寺青莲”、“舞妃莲”、“日中友谊莲”和扬州的琼花等名花异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红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