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肉,中药名。为牡蛎科巨牡蛎属动物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长牡蛎O.gigas Thunberg、大连湾牡蛎O.talienwhanensis Grosse、密鳞牡蛎O.denselamellosa Lischke等的肉。近江牡蛎,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山东、福建、广东沿海已人工养殖;长牡蛎,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优良品种;大连湾牡蛎,我国分布于北方沿海;密鳞牡蛎,我国分布于沿海,但以北方沿海为多。具有养血安神,软坚消肿之功效。主治烦热失眠,心神不安,瘰疬。
入药部位肉。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入心、肝经。
功效养血安神,软坚消肿。
主治烦热失眠,心神不安,瘰疬。
相关配伍治颈淋巴结结核,牡蛎肉捣烂外敷。(《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30-60g。
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虚精滑者慎服。有癞疮不可食。
炮制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去壳,取肉,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1、近江牡蛎,别名蠔(广东、福建),海蛎子(辽宁、山东),猴蜊(浙江)。贝壳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或略长,壳坚厚,较大者壳长100-242mm,高70-150mm,左壳较大而厚,背部为附着面,形状不规则。右壳略扁平,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黄褐色或暗紫色,1-2年生的个体,鳞片平薄而脆,有时边缘呈游离状;2年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后缘起伏略呈水波状;多年生者鳞片层层相叠,甚为坚厚。壳内面白色或灰白色,边缘常呈灰紫色,凹凸不平,铰合部不具齿,韧带槽长而宽,如牛角形,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位于中部背侧,淡黄色,形状不规则,常随壳形变化而异,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
2、长牡蛎,别名大牡蛎、蠔(俗称)。贝壳呈长条形,坚厚,一般壳长140-330mm,高57-115mm,长比高约大3倍,已知最大的长达722mm。左壳稍凹,壳顶附着面小,右壳较平如盖,背腹缘几乎平行,壳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自壳顶向后缘环生排列稀疏的鳞片,略呈波状,层次甚少,没有明显放射肋。壳内面瓷白色,韧带槽长而宽大,闭壳肌痕大,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呈棕黄色马蹄形。
3、大连湾牡蛎,别名海蛎子(大连)。贝壳略呈三角形,壳坚厚,一般壳长55-63mm,宽95-130mm,壳顶尖,至后缘渐加宽。右壳较扁平,如盖状,壳顶部鳞片趋向愈合,较厚;渐向腹缘鳞片渐疏松,且起伏呈波状,无显著放射肋。壳表面淡黄色,杂以紫褐色斑纹,左壳突起,自顶部开始有数条粗壮放射肋,边缘肋上的鳞片坚厚翘起。壳内面凹陷如盒状,白色,铰合部小,韧带槽长而深呈长三角形。闭壳肌痕白色或带紫色,位于背后方。
4、密鳞牡蛎,贝壳呈圆形或卵圆形,壳坚厚,一般长46-122mm,高58-138mm。左壳较大而凹氏陷,壳顶为附着面,形状常不规则。右壳顶部鳞片愈合,较光滑,渐向腹缘鳞片环生渐密,薄、脆呈片状,以覆瓦状紧密排列,有放射肋多条,使腹缘略呈波状,壳表面灰青色混杂紫褐色。壳内面白色,稍带珍珠样光泽。铰合部两侧常有小齿1列,约5-8个。韧带槽较短,呈三角形。闭壳肌痕较大。
生长环境1、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7m左右的江河入海近处,适盐度为10‰-25‰。杂食性,以细小浮游生物为食。繁殖季节5-9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山东、福建、广东沿海已人工养殖。
2、栖息于从潮间带至低潮线以下10多米深的泥滩及泥沙质海底,通常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小;在盐度较低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优良品种。
3、栖息于潮间带的蓄水处及低潮线以下20m左右的岩礁上,适盐度高,繁殖期6-8月。我国分布于北方沿海。
4、栖息于低潮线以下水深15-30m左右的岩礁上,或泥沙质海底,有时在低潮线下数米处也能见到。适盐度27‰-34‰,繁殖季节5-9月,当水温在17-19℃时即开始产卵。我国分布于沿海,但以北方沿海为多。
药理作用1、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2、抗疲劳作用。
3、肝保护作用。
4、放射增敏作用。
5、抗氧化作用。
6、调节血脂作用。
7、抗菌作用。
相关论述1、崔禹锡《食经》:“治夜不眠,志意不定。”
2、《食疗本草》:“火上炙,令沸,去壳食之,甚美。令人细润肌肤,美颜色。”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明伟 - 副教授,硕士,讲师 - 甘肃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