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羊踯躅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羊踯躅根,中药名。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Blume)G.Don的根。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具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痛风,咳嗽,跌打肿痛,痔漏,疥癣。

入药部位根。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归脾经。

功效祛风除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痛风,咳嗽,跌打肿痛,痔漏,疥癣。

相关配伍1、治痛风走注:黄踯躅根一把,糯米一盏,黑豆半盏。酒、水各一碗煎,徐徐服,大吐大泄,一服便能动。(傅滋《医学集成》)

2、治痔漏不可刀针挂线及服药丸散:闹羊花根捶碎,煎汤放罐内,置桶中,盖上挖一孔,对痔坐定,熏之。汤冷,复热之再熏。其管触药气,自渐渐溃烂不堪。熏半月,重者一月,切不可洗。(《纲目拾遗》熏痔漏方)

3、治两腮红肿:百合一个,山芝麻根(去皮)、贝母、元明粉各一钱,银朱七分。加白面调敷。(《纲目拾遗》引《梁侯瀛集验良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水洗或涂擦。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久服、过量,虚弱患者及孕妇禁服。

《本草求原》:“其根入酒饮,能杀人。不可近眼,令人昏翳,同南星、川草乌尤甚。”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挖,洗净,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羊踯躅,又名玉枝、羊不吃草、黄杜鹃、黄踯躅、羊不食草、南天竺草、黄色映山红、搜山虎、八厘麻。落叶灌木,高0.5-2米;分枝稀疏,枝条直立,幼时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边缘具睫毛,幼时上面被微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沿中脉被黄褐色刚毛,中脉和侧脉凸出;叶柄长2-6毫米,被柔毛和少数刚毛;总状伞形花序顶生,花多达13朵,先花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梗长1-2.5厘米,被微柔毛及疏刚毛;花萼裂片小,圆齿状,被微柔毛和刚毛状睫毛;花冠阔漏斗形,长4.5厘米,直径5-6厘米,黄色或金黄色,内有深红色斑点,花冠管向基部渐狭,圆筒状,长2.6厘米,外面被微柔毛,裂片5,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8厘米,外面被微柔毛;雄蕊5,不等长,长不超过花冠,花丝扁平,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圆锥状,长4毫米,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花柱长达6厘米,无毛。蒴果圆锥状长圆形,长2.5-3.5厘米,具5条纵肋,被微柔毛和疏刚毛。花期3-5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生于丘陵山坡、石缝、灌丛或草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性状鉴别本品为不规则块片,厚5-10mm,外皮薄,棕褐色,微粗糙,脱落处呈黄棕色,有细密的纵皱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辛。

药理作用根煎剂具有祛痰作用。

相关论述1、《草药新纂》:“止痛,治风痛及跌打损伤。”

2、《浙江药用植物志》:“祛风,止咳,散瘀,止痛,杀虫。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神经痛,慢性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

附注本品收载于《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除民间习用外尚作为中成药原料,据《本草纲目》记述,羊踯躅根“此物有大毒,曾有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褚克丹 - 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 - 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