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根,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箭叶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m.等的根及根茎。淫羊藿分布于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箭叶淫羊藿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具有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之功效。常用于肾虚阳痿,小便淋沥,喘咳,风湿痹痛。
入药部位根及根茎。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主治肾虚阳痿,小便淋沥,喘咳,风湿痹痛。
相关配伍治小儿雀目,至暮无所见:仙灵脾根半两,晚蚕蛾(微炒) 半两,射干一分,甘草(炙微赤,锉)一分。捣细罗为散。用羊子肝一枚,切开,掺药二钱在内,以线系定,用黑豉一合,米泔一大盏,煮熟取出,分为二服,以汁下之。(《圣惠方》仙灵脾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或研末为散。
使用注意阴虚而相火易动者禁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夏秋采挖,洗净晒干。
二、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须根、杂质,洗净,润软,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形态特征1、淫羊藿:又名小叶淫羊藿、短角淫羊藿、心叶淫羊藿。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60厘米。根状茎粗短,木质化,暗棕褐色。二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具9枚小叶;基生叶1-3枚丛生,具长柄,茎生叶2枚,对生;小叶纸质或厚纸质,卵形或阔卵形,长3-7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深心形,顶生小叶基部裂片圆形,近等大,侧生小叶基部裂片稍偏斜,急尖或圆形,上面常有光泽,网脉显著,背面苍白色,光滑或疏生少数柔毛,基出7脉,叶缘具刺齿;花茎具2枚对生叶,圆锥花序长10-35厘米,具20-50朵花,序轴及花梗被腺毛;花梗长5-20毫米;花白色或淡黄色;萼片2轮,外萼片卵状三角形,暗绿色,长1-3毫米,内萼片披针形,白色或淡黄色,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花瓣远较内萼片短,距呈圆锥状,长仅2-3毫米,瓣片很小;雄蕊长3-4毫米,伸出,花药长约2毫米,瓣裂。蒴果长约1厘米,宿存花柱喙状,长2-3毫米。花期5-6月,果期6-8月。
2、箭叶淫羊藿:又名铁箭头、铁连角、鸡爪黄连、三角耙。多年生常绿草本,高25-50cm。根茎短粗,略呈结节状,坚硬,外皮褐色,断面白色。茎有条棱,无毛。基生叶1-3,一回三出复叶;叶柄细,长4-18cm;茎生叶2,常生于茎顶,与基生叶同型;小叶革质,狭卵至披针形,长15-19cm,宽3-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箭簇形,两侧小叶基部呈不对称心形,浅裂,边缘生细刺毛,下面初无毛,后疏生单细胞短硬毛;顶生小叶基部裂片近圆形,均等,侧生小叶基部裂片不对称,内侧裂片较小,圆形,外侧裂片较大,三角形,急尖。圆锥花序顶生。挺直,花序轴及花梗通常无毛,有时被少数腺毛;花白色,直径约6mm,20-60朵花;花梗长约1cm;外轮萼片4,长圆状卵形,长3-4mm,宽1.5-2mm,带紫色,内轮萼片4,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4mm,宽约2mm,先端急尖,白色;花瓣与内萼片近等长,棕黄色,有短距;雄蕊4,长约5mm,花药瓣裂,长约3mm。蓇葖果长约lcm,有喙。种子肾状长圆形,长约4mm,深褐色。花期2-3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1、淫羊藿:生于山坡阴湿处或山谷林下。分布于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2、箭叶淫羊藿:生于山地、密林、岩石缝中、溪旁或阴处潮湿地。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为不规则的薄片。切面类白色或浅棕色,皮部与木部不易分离;周边深棕色至棕褐色,凹凸不平或呈结节状,有须根或须根痕。质坚硬。气微,味苦。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和提高心肌的耐缺氧能力,并且有一定的中枢抑制和较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对骨代谢的影响: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同时促进骨细胞的功能。
相关论述1、《本草害利》:“补大肠、三焦,强筋骨,起阳事衰,利小便,除茎中痛。”
2、《分类草药性》:“治男子虚淋,白浊,头眩;妇人白带,经水不调。并治吼喘。”
12345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褚克丹 - 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 - 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