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藤,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L.的根或根皮。分布于西南至东南部。具有祛风除湿,补肾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风湿关节痛,肾虚腰痛,阳痿,胃痛。
别名巴戟、白面麻、红头根、山八角、穿骨虫、放筋藤、牛的藤、鸡眼藤、三角藤、猫红藤、黑风藤、鳝鱼藤、湘巴戟、乌藤、百眼藤、鸟泥藤、圹羊扭、羊角扭。
入药部位根或根皮。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补肾止血。
主治风湿关节痛,肾虚腰痛,阳痿,胃痛。
相关配伍1、治肾虚腰痛:(羊角藤)干根皮15-30g。酌加猪骨,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2、治关节风湿通:(羊角藤)干根30-60g。酒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羊角藤,又名糠藤、乌苑藤。攀援灌木。无毛或幼枝稍被柔毛。叶薄革质,对生;叶柄长6-10mm;托叶膜质,长2-5mm;叶片形状各式,通常长圆状披针形,长5-8(-12)cm,宽1.5-3.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侧脉5-7对。花序顶生,伞形花序式排列,通常由6个小头状花序组成,每个小头状花序直径6-8mm,有花6-12朵;总花梗长5-12mm;萼简半球形,长0.8-1mm,先端平截或不明显齿裂;花冠白色,4裂,几达基部,裂片狭长圆形,长3-3.2mm,先端稍钝而内弯;雄蕊4,聚合果扁球形或近肾形,直径8-12mm,熟时红色,有槽纹。花期5-7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生于低海拔地区灌丛中。分布于西南至东南部。
性状鉴别根多呈圆柱形,长短不等,直径0.8-2.0cm。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槽状或卷筒状。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皱纹或较粗的纵皱纹,具少数横缢纹,有的皮部断裂而露出粗糙木部,形成长短不等的节。质坚硬,柴性,易折断,断面呈颗粒状,皮部较薄,内表面浅灰紫色,木部粗而脆,直径0.5-1.4cm,约占直径60%-70%。无臭,味淡微甜。
药理作用1、降血糖。
2、抗肿瘤。
相关论述1、《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除湿,止痛。主治胃痛,风湿关节痛。”
2、《福建药物志》:“祛风止痛,利湿解毒。根治风湿关节痛,腰痛,黄疸型肝炎,脱肛。”
3、《湖南药物志》:“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肾虚腰痛,阳痿,早泄,风湿关节痛。”
附注福建部分地区以本品之根作巴戟天用。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褚克丹 - 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 - 福建中医药大学